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365体育 > 走遍池州 > 历史人文 > 池州故事

包拯池州佚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名人与池州》 发布时间:2021-11-01 15:48
[字体:]

包拯,字希仁(999~1062),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历任知县、知州、按察御史、西北转运使、天章阁待制、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辽国),后封为龙图阁直学士,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为官清廉,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曾于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因“荐举属吏柳州军事判官卢士安为凤翔监税。这位监税大人辜负了包公一片苦心,上任不久便大肆贪污,连累包公也由陕西转运使被贬到池州作知州”(见1989年10月24日《安徽工人报)转载《南方周末》文)。明嘉靖《池州府志)卷六●“名宦传”记载:57岁的包拯“、至和二年,坐失保任事,由刑部郎中,左授兵部员外郎,出守池州”(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这位包青天虽在池州供职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四眼包公井

相传,包公到池州上任那年,贵池久旱成灾,城东的清溪河,城西的秋浦河,甚至南门外的平天湖都干涸了,城内水荒尤为严重,许多居民争水经常斗殴流血。包公为此心急如焚。一日,他无意中在府厅围墙外面的石阶下,看到一小块泥地湿津津地冒着雾状的细水珠儿,惊喜万分,当即亲自带领府衙役吏,破土挖井,龟裂的土地,挖下去不到3尺,果然得水,清泉如注。喜讯传开,全城惊奇,居民奔走相告,云集府外井边。为了解决百姓饮水之难,防止争抢打水发生纠纷,包公派了4个衙役日夜轮流守护井边,维持秩序。谁知这4个衙役中竟有3个坐守井边,卖水收银,,敲诈勒索,弄得满城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包公得知,怒火烧心,下令罚这3个贫心的衙役各人在井边再打一口井,将功折罪,以谢池城父老。这样4口井连成一个方形,俗称四眼井”。包公命那位正直的衙役看守这4口井,免费供应百姓用水,解除了全城缺水之灾。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清官,尊称这组“四眼井”为“包公井”。

据史料记载:包公开的四眼井,在元代金兵攻破池州城后,被淤塞,直到明朝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叶恩(临海人,进士)任池州太守时,才重新疏浚,并在四眼井周围做石栏杆护井,立高大的“包公井”石碑,刻有《包公井记略》,文中赞曰:“井无地不有,而公所凿,特系其姓阅数百年而不易者,岂以井哉?为之铭曰:泉之清兮公之法,泉之芳兮公之裂。”清世宗(爱新党罗胤祯)雍正十年(1732)池州知府李璋(山西人)建包公亭。现亭已毁,残碑尚存。这组奇特的四眼包公井甘泉如故,成为池州城内著名的古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