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恢复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总体稳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15户增至144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居全省第四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情况
(一)两年平均增速较为平稳。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内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季度核算使用错月指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采用1-2月、1-5月、1-8月、1-11月数据)分别同比增长51.4%、41.5%、26.1%和22.5%。两年平均增长12.3%,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快2.8、0.8和2.4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的较平稳水平,两年平均增速与全省的差值由年初的低于全省3.8个百分点收窄至全年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
(二)总体恢复态势延续。规模以上服务业10个行业门类中,8个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0%,其中6个行业门类实现两位数增长。从行业大类看,规模以上水上运输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9%,两年平均增长14.9%,高于2019年同期2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59.1%,两年平均增长25.6%,高于2019年同期1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卫生行业同比增长29.9%,两年平均增长31.7%;在新增企业的拉动下,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同比增长58.2%,两年平均增长162.8%。
(三)重点行业持续发展。从营业收入靠前的重点行业看,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4.0%;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47.3%;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6%、20.4%、23.9%,合计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2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3.7%。
(四)社会贡献稳定发力。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就业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0.8万人,同比增长36.5%,增速比全省高30.3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1.5亿元,同比增长73.4%;应付职工薪酬19.1亿元,同比增长48%。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企业总量不足,整体规模偏小。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2.9%;实现营业收入仅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1.5%;户均营业收入0.4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成左右。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14户,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户),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户);营收过亿元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足10%,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9.5%,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9.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20.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的企业有62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3.1%,中小企业是规模以上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营业收入总量仅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4.5%。从企业贡献看,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主要是少数大规模企业拉动影响,而大型企业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小微企业单体实力较弱、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差,缺少中间企业发挥过渡稳定作用。
(二)新兴服务业占比低,内部结构不优。近年来,我市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行业结构升级较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最多的行业门类,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33.3%和26.6%。支柱行业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影响较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20.1%和35.9%。新兴服务业占比偏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5.6%和21.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单位数较少,新兴服务业总体发展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动能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部分行业恢复较慢。全年规模以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7%,两年平均下降25.1%,比 2019年同期低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6%,两年平均下降32.9%,比2019年同期低35.2个百分点。
三、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强化服务业企业存量优化。优化存量是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应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关注接触性服务业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继续出台更加细化的扶持政策,适度向恢复较慢的相关行业倾斜,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帮扶政策,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抗击风险能力,帮助企业提升信心、渡过难关,助力服务业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实现服务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抓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入统。市场主体是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认真落实《池州市推进服务业三年提升行动工作机制》,紧盯目标、加强统筹、细化举措,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狠抓机制创新,部门联动抓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具体责任、加强协作,做好企业的跟踪培育,确保达到入统标准的服务业企业应统尽统,形成合力促进我市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着力抢抓机遇培育新动能。抢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经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支持,培育服务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搭好产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的平台,强化研发与服务,推动研发设计、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向高端业态发展,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内引外联,吸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企业落户,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