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12月8日
发布地点: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人: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
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坚持走好“六个之路”,全力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真金白银投,真刀真枪干,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454个,在建165个,全市80%的行政村都建有中心村,完成美丽宜居自然村573个;到十四五末,全市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数量预计达到1673个;卫生厕所普及率92%以上;213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35%;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以上。人居环境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优秀等次。2023年10月上旬,省委农办公布了第一批2023年200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我市13个村入选,入选率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区精品示范村建设数量均在3个及以上的市。
(一)高位组织推动,深入调研部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相关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多次作出批示,出台《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提出5年内全市建设60个左右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300个左右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打造2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县、10条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风景线,力争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工作目标。顶格召开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四大班子领导全数出席,市县乡村四级200余名干部参加,全面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基层调研。市委市政府先后带队赴浙江考察学习,将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主题教育的案例教材,带头深入学习、深入谋划,亲赴一线开展全覆盖调研,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共商规划建设思路,同步组织市、县有关部门对全市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在全市604个行政村中遴选95个列入到精品示范村创建储备库。市委农办对各县区上报的第一批精品示范村进行调研,实地掌握申报村基本情况,确保候选村符合申报条件和具备发展潜力。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实施“月通报、季观摩、年考核奖惩”制度,每周调度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进度,并开展了一次市级月度通报,以督提质、以查促改、以考增效。将和美乡村建设纳入市委“大抓基层重抓基础”调度机制,制定了评分细则,定期开展督导,确保精品示范村建设质量。
(二)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分类指导。一是摸清家底,加强规划。针对已纳入精品示范村储备库的村,分批次进行专项调研,形成“一村一档”,围绕村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逐项梳理产业、人次、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方面优劣势,明确发展目标,辅助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清单化列出补足短板,项目化形成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一村一档”编制。二是强化指导,精心准备。对照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清单化列出第一批申报村存在的差距和短板,逐年明确建设任务和时限要求,梯次推进、动态调整,确保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建成一个。为加强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质量,市委农办邀请省内专家和相关市直部门分管领导在对第一批精品示范村建设方案和建设规划进行评审把关,开展专业指导。三是提升能力,夯实基础。专题举办和美乡村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围绕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及政策法规等授课指导,确保“千万工程”落地实施中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
(三)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内外兼修。“点、线、面”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一是点上打造精品。按照培育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每年从各县区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筛选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在原有基础上谋划项目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以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为统领,围绕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富民产业和本地优势传统产业,打好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服务品牌两张牌,延伸产业链条,将简单的农产品生产打造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村庄景区化、经营品牌化,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打造产业特色强、村庄颜值高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二是线上重点培育。以“村居美、田园美、道路美、产业优、生态优、治理优”为目标,在我市已建的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环九华山、沿秋浦河等风景线路基础上打造和美乡村风景线。加强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沿风景线布局,引导各类涉农项目向风景线周边投入,进行整体谋划、联片培育。按照净化、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五化”要求,开展道路、河渠、农房、活动场所、庭院环境整治工作,鼓励沿线农户美化庭院,沿线主干道路与通村道路实现硬化,设置风格统一的路牌引导,两侧宜林地段加强绿化,种植合适花卉进行美化。三是面上整体提升。对照省级要求,深化面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强化农村改厕质量,常态化开展改厕问题排查整改,严格把关改厕验收环节,完善后端管护。扩大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开展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提高污水收集治理率。优化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广“积分制”超市模式,引导农户参与垃圾分类回收。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开展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和美丽宜居自然村建设,为不断扩大和美乡村覆盖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督查调度机制,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年考核”,以督提质、以查促改、以考增效。落实“大抓基层重抓基础”和美乡村建设调度和市直单位包保精品示范村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导指导,每年开展一次全覆盖考核评估,确保精品示范村建设质量。
二是加强后备村庄培育。对纳入精品示范村储备库的村,开展专项调研,摸清村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梳理村庄优势短板,明确发展方向,培育后备村产业,对照省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清单化列出第一批申报村存在的差距,不断补齐建设短板,择优申报建设精品示范村。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组织省内外学者、行业专家围绕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及政策法规等授课指导,对包括储备村在内的全市和美乡村具体从事者进行培训。引入有经验、有水平的专业团队参与村庄规划设计运营,体现村庄特色。
四是强化建设要素保障。在省出台的“千万工程”“6+20”配套文件的基础上完善我市和美乡村建设政策文件体系,出台市领导、市直单位包保精品示范村建设制度,在涉农项目相关资金分配上向和美乡村建设倾斜。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组织县区编列项目,争取金融资金支持。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
市财政局发布稿
近年来,市财政部门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优化支农政策供给,积极支持我市和美乡村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码赋能”。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推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2013至2022年,各级财政投入美丽乡村专项资金13.9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近4亿元。2021年,贵池区入选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获得中央财政1.2亿元资金支持;石台县成功争取2023年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获得5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今年,市本级将拨付150万元用于和美乡村长效管护考评奖补、“和美人家”示范户奖补等。
(二)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美丽乡村内生动力。“十三五”以来,累计争取上级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6亿元,市财政累计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集体经济发展。从2016年开始,累计兑付农业产业化奖补资金4500万元。今年,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350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元,按照每个村50万元补助资金标准,专项用于扶持33个行政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财政安排1010万元,用于“池州名村”培育、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等,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新增集体经济强村38个,全市经济强村达162个,占比达26.87%;全市60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2.56亿元,村均经营收入42.39万元。
(三)做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补齐美丽乡村建设短板。“十三五”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44亿元,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3483个,有效提升农村水利设施、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环卫设施、村容整治、公共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条件。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全市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总牵引、总抓手,从资金倾斜、政策撬动等方面,为“一号工程”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和美乡村建设。我市13个村入选全省首批次200个精品示范村名单。按照平均每个精品示范村1000万元的标准,近日,省财政厅下达我市2023年一般债券资金1.3亿元,专项用于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支持市县谋划实施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本级计划在2024年预算安排一定额度专项资金支持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整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等重点涉农资金,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入等,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建设聚焦。将符合条件的和美乡村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指导县区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积极组织申报2024年“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和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二是引导社会投入,健全多元保障制度。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各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和美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村企共建、捐资助建等多种方式投入和美乡村建设。依托市县乡村振兴公司,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三是加强考核奖补,建立“赛马”激励机制。建立和美乡村考核奖补机制,对县区资金整合、目标完成等进行考核奖补,激励和美乡村工作在全省争先进位。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稿
根据我局工作职能,现就自然资源部门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保障和美乡村用地需求做简要介绍:
一、加强规划引领
一是深化村庄分类成果。根据省直主管部门要求,各县区均在前期村庄分类成果基础上全面开展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分类调查评估工作,分类成果征得村民同意并公示,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我局汇总上报至省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分类结果,我市604个行政村,其中集聚提升类323个、城郊融合类126个、特色保护类96个、其他类54个;自然村总数7426个,城镇开发边界外7389个,其中提升型2578个、稳定型3552个、收缩型970个、撤并型280个。
二是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自2021年以来,我市各县区根据省直主管部门工作部署逐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经统计,我市604个行政村,有编制需求的共有550个。截至12月初,已启动编制521个,通过评审194个、已审批195个(其中贵池区16个、东至县161个、石台县8个、青阳县10个)。
三是鼓励开展多村联编。对于地理区位、村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公共服务需求等相近的村庄,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均不同程度采取了多村联编模式,既能统筹资源、系统规划,又能节约成本、提高编制效率。目前已开展编制的521个村庄规划,其中94个采用联合编制。
二、强化用地保障
2019年以来我市共申报实施(已获省政府批准)41个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共计9808亩,保障了牌楼绕镇公路项目、九华瑶池小镇项目、周氏家风馆、东流镇红叶村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用地需求,其中安排农村建新2282亩。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稿
池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有1400年历史。现有52个传统村落,其中365体育:传统村落27个,居全省第三(占全省470个的5.74%);安徽省传统村落25个,居全省第四(占全省348个的7.18%)。贵池区渚湖姜、石台县新火(泮巷)、青阳县沙埂、九华山老田等4个村已入选2023年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名单,贵池区刘街等14个村拟争取创建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一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注重保持传统村落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注重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不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偏离整治重点;不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不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过度硬化、推山削坡填塘;保留传统建筑原貌,避免贴瓷砖、刷涂料、小瓦换大瓦。
二是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山水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传统生活方式是区别于一般和美乡村的重要标志,可以大幅提升精品示范村文化内涵。在开展精品示范村建设中注重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独特的村庄公共空间,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和特色景观,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等。深入挖掘提炼本地风貌特色、文化内涵,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增添持久生命力。
三是发展产业以用促保。传统村落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把产业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传统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以游兴业、以业促保。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传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体验、健康养老、传统手工制作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创新利用机制,将传统村落、古民居等资源项目化包装,借用市场力量实施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市住建局将会同市有关部门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
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稿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全市市域内森林覆盖率60.1%,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主要河流水质均在Ⅱ~Ⅲ类以上,富硒资源占全市面积的60.2%,大气环境质量居省前列,有“天然大氧吧”之称。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38家,其中乡村旅游类景区33家,占比达86.8%。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石台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贵池区、青阳县、东至县),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青阳朱备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青阳县朱备镇将军村、石台矶滩乡洪墩村),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村”4个、省“精品主题村”5 个、省“后备箱工程基地”4 个、省休闲旅游示范点19个、省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五溪山色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已进入公示阶段。
(二)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270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3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15.12%,旅游总收入228.7亿元,同比增长14.35%。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3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7.4%,旅游总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17.18%。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次占比,由2020年51.69%,增长到2022年65.1%;乡村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34.5%,增长到2022年的42.95%。预计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46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
(三)乡村民宿、露营旅游业态快速发展。全市现有民宿总量620家,床位超8000张(全市住宿业单位床位数约12万张,民宿占6.7%),平均入住率70%以上,民宿产业近三年综合增速年均超过20%,初心叁舍、陌上星空等多家精品民宿百花齐放,全市现有国家甲级民宿1家、丙级民宿8家、“十佳特色”民宿40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房车营地3座,房车营位65个,陌上星空西京岭、九华天池景区等房车营地“一位难求”。全市现有露营地20余处,人气较为旺盛有齐山—平天湖景区、池州生态湿地公园、贵池区里山街道象山村西坡、青阳县朱备镇榨里、青阳县芙蓉湖公园、石台县白鹭湾公园、石台县大山村等7处。
二、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实施《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池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为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二是健全发展机制。出台《池州市贯彻落实〈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方案》。结合“大黄山”奖补,对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创建给予相应资金扶持。三是强化调度推进。分年度制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乡村旅游工作任务列入对县区政府及相关市直单位职能考核指标任务,定期调度推进。将乡村旅游工作列入“乡镇大抓基层、重抓基础推动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范围,以旅游重点项目签约数和开工数、文旅活动举办数等3项考核指标,推动乡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服务供给。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动旅游厕所全域发展,全市A级旅游厕所397座,百度地图上线率和“一厕一码”完成率实现100%,“厕所革命”由“建”向“管”纵深推进。二是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印发旅游风景道体系规划,制定旅游风景道建设导则和建设方案,推动九华秘境、秋浦仙境风景道等5条风景道建设,推进沿线旅游停车场、游步道、标识牌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九华秘境风景道获评省级旅游风景道。三是推进景区环境提升。对标“席地而坐”标准,印发《2023年池州市打造“最干净景区景点及旅游乡村”实施方案》和《池州市创建“最干净、最文明、最暖心、最安全”景区实施方案》,开展景区提升行动,培育市级“最干净景区”11个,九华山天台景区、霄坑村入选省级“最干净景区景点及旅游乡村”。四是推进“双微”工程。围绕景观更精美、设施更精良、体验更精致的总体要求,打造“微创意、微改造”提升点位513个,推选提升示范点21个,每个示范点给予1万元补助奖励。
(三)立足产业融合,开发特色旅游业态产品。一是坚持融合发展。利用“旅游+”“+旅游”等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农林、教体、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耕体验、房车露营、观光度假、运动休闲等产品业态。二是发展乡村民宿。成立全市民宿产业联盟,编制《池州市加快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开展等级民宿培育,举办2023池州市首届旅游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大赛。引导和支持民宿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环九华山、沿秋浦河、聚主城区民宿集群。三是发展康养旅游。建立千亿元的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库,遴选20个亿元以上康养文旅项目重点调度,重点打造莲花小镇、五溪山色文宗古村、牯牛降聚龙大酒店等一批高品质的度假产品,全力推动礼貌山、皖南民俗文化商业街、石台秋浦河文旅综合体等一批康养度假类乡村旅游业态产品建设,持续丰富康养旅游产品。四是发展研学旅游。以研学旅行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诗歌戏曲文化等类型多样的乡村研学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研学旅游线路,目前,拥有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家、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3家,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周氏家风馆等获批省级研学旅行基地。五是发展避暑旅游。持续打造提升大王洞、牯牛降等14个景区避暑游产品,推出户外漂流、田园烧烤、帐篷露营等30项避暑项目,九华山等2个景区荣获安徽“山水景点避暑榜”、石台大峡谷漂流等4处漂流荣获安徽“玩水避暑漂流榜”,省级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四)深化文化赋能,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一是挖掘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聚焦池州本地特色戏曲文化、诗文化、茶文化等,编印《池州地域文化论坛》等书籍,建立杨田镇家风馆等家风文化展示馆9个。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培养池州傩戏、青阳农民画、梅街目连戏等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9人。二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文化礼堂、乡村戏台、农家书屋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6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79个,覆盖率达99%;建成6928个室外广播终端,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覆盖应急广播体系;农家书屋614个,藏书量达122.8万册,数字农家书屋开门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三是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以来,举办长三角原生态民歌邀请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展示展演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四季村晚”“悦动池州”“非遗沙龙”等文艺演出400余场,完成“送戏进万村”614场,组织放映公益电影7481场。
(五)夯实品牌建设,打响乡村旅游知名度。一是争创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今年以来,新增省级“精品主题村”5个、“特色美食村”1个,石台县获评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青阳县获评省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单位,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实施“后备箱”富民行动,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培育省级“后备箱”工程基地4 个,重点打造池州鳜鱼、九华黄精、石台硒品、青阳农民画、圣武雕塑、大九华玉骨绢扇等60个旅游商品,配合举办皖南地标美食大会,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天津、重庆、武汉等全国性展会赛事。完善“游池州”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上线文创商品、农副产品共计176个,销售338余万元。三是丰富宣传营销活动。构建集微博、抖音、网易于一体的全媒体营销矩阵,连续举办长三角原生态民歌邀请赛、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趣游池州等系列主题活动,创新举办太白吉市中秋国庆游园会、百车自驾游、Let's Go(来池购)池州民宿美好生活季等营销活动,联动景区景点、旅游重点村举办杏花村文化旅游节、朱备乡村沐野节、石台茶叶节、陵阳七夕游园会等节庆活动,全市乡村旅游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