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池州市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池政办〔2020〕2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根据“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现由市农业农村局对此政策作如下解读: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种类丰富、特色农产品质优价廉等优势,以特色优质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谋划以茶叶、九华黄精、池州鳜鱼以及皖南土鸡等四大产业(以下简称“四业”)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起草了《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起草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皖政〔2017〕4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的意见》(皖政办〔2019〕2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0〕6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等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二、研判和起草过程
市农业农村局在了解全省和其他地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工作,充分调研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行动计划(初稿)》。
经征求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及社会公众意见,共收到收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学技术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等5家单位和3个县区政府反馈的意见17条,并在召开多次讨论会、赴外省考察等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行动计划(送审稿)》。
市市场监管局和市司法局分别按规定进行公平性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查后,提请9月25日市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并报市司法局报备。
三、工作目标
到2023年,全市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县区特色农业布局基本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的带提升。
--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九华黄精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池州鳜鱼池塘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皖南土鸡年出栏量达到5000万羽。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7个以上,“四业”加工总产值与“四业”一产产值之比达到2.5:1。
--打响“池州生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子品牌10个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365体育:鳜鱼之乡,优化县域特色产业布局,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高质量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推进产业园、产业强镇、集群等载体建设,依托产业园建设农产品加工“园中园”,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批发等于一体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集散地。
二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标准化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规范农资使用和管理。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四业”良种攻关。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在“四业”领域建设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综合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品牌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鼓励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合作社联合,共建共享农业特色品牌。擦亮打响“池州生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打造“四业”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子品牌。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供需合作,利用上海茶博会、上海农交会等农业类展销会,提升在长三角农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四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链条化发展。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农旅融合、“互联网+”等发展。鼓励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基地和养生基地,实现一产向三产的延伸;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加大冷链物流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创新举措
一是选准了产业。从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中,选择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能做大做强的优质产业作为突破口,“四业”具有这个基础,先从“四业”做起,逐渐延伸各特色产业。二是细化了子方案。“四业”中每个产业都有一个详细的子方案,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表、任务图和发展路径。三是成立了组织。一个产业一个专班、一个技术指导组、一个协会,具体对产业进行谋划、推进、协调,确保每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配套了扶持政策。针对“四业”为主的产业,专门配套出台奖补政策,政策起引领作用,帮助扶持产业做大做强。
六、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四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班,进行全产业链打造。
二是优化要素支撑。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好用水、用电、用地、税收、人才等问题,破解要素短板,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乡土人才价值评价机制。
三是推动政策扶持。及时配套相应奖补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加大对上争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发展中的风险,拓宽投资渠道。
四是细化考核督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四业”发展作为对各地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常态督导通报机制。
七、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融入规划。在我市“十四五”规划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专项规划中,把“四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布局。二是围绕“四业”进行招商。招商引进前后端相关产业、企业,以及长三角转移相关产业、企业。三是打造“四业”知名品牌。组织“四业”在长三角开展新闻发布会,参与长三角区域农业品牌目录和数据库建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解读人: 余相桃 咨询电话:0566-2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