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00003280140M/201711-00003 | 组配分类: | 市政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 | 池州市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标题: |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的通知 | 文号: | 池政办〔2017〕42号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17-11-06 | |
废止日期: |
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业经2017年9月30日市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10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深入实施365体育:制造2025及安徽篇,贯彻落实《安徽省推进制造大省和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的通知》(皖制造强省组〔2017〕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创新引领、市场主导、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池州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精品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旅游、大健康三大高成长性产业,为打造“三优”池州、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一)工业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
——到2021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千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
——到2021年,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350亿元。
(二)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到2021年,力争新增省级新产品50个以上、安徽工业精品20项以上、365体育:驰名商标10个以上、安徽名牌产品50件、安徽省著名商标50件以上,主要工业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2021年,力争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300户、超10亿元企业20户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20户、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到2021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产业5个以上,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现代化工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基地。到2021年,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园区,力争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省产业集群专业镇3个,建成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及以上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15户。
三、发展路径
立足现有基础,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高端制造业引进培育,一手抓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改提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集聚发展等五大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实施技改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品、企业和产业升级,用5年时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制定《池州市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摸排100户重点骨干工业企业,详细制定年度技改项目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强化服务保障,严格督查考核,促进企业装备更新、技术升级、产品提质,市场竞争力提升,总体规模翻番。
(二)实施创新发展工程。
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等平台,加快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本对接、孵化培育等全过程、多层次、综合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积极推进市开发区和池州高新区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江南产业集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东至、青阳经开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各开发园区普遍建设政产学研资共同参与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链条,力争池州高新区孵化器创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运用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发挥“互联网+创新平台”的优势,解决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上取得突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用活动,打造产业技术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资本对接,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资本与技术和产业的无缝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以上。
(三)实施绿色发展工程。
推进传统制造业节能减排改造。通过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实施生产过程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增强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加大绿色制造体系宣传,以企业为主体,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推进绿色管理、加强示范引导,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力争到2021年,创建6家省级绿色工厂。
不断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煤矸石、粉煤灰、选矿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再生资源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汽车尾气处理、垃圾焚烧炉、节能膜、LED节能灯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为重点,促进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四)实施智能发展工程。
以产业智能化发展为引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步伐,以信息技术重构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拓展行业价值空间。坚持电子信息与非金属矿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普及推广,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对标提质,分行业、分领域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力争到2021年,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0%以上,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50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0家,建成100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模式,从“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点”上开展机器换人工程,“线”上进行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改造,“面”上推进网络协同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模式,打造智能工厂。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力争到2021年,建成高标准数字车间20个、智能工厂5个。
(五)实施集聚发展工程。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培育制度,培育行业领军型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与龙头企业开展配套协作,打造一批行业“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生态链。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重点培育2-3个主导产业。引导主导产业拓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到2021年,力争市开发区、贵池前江工业园、东至经开区、青阳经开区产值超过200亿元,江南产业集中区、池州高新区、东至大渡口经开区(石台工业园区)产值超过100亿元。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产业集群专业镇,积极引导贵池区梅村镇霄坑茶叶加工、东至县大渡口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石台县仁里镇绿色食品加工、青阳县木镇镇装备及汽车零部件、青阳县丁桥镇铜压延及线缆生产等省级产业集群镇中小企业群体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力争到2021年,培育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镇3个,其中超20亿元产业集群镇1个。
四、发展重点
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传统优势产业和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信息等5大产业。
(一)做强现代装备制造业。以智能装备、汽车零配件、专用设备为重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5%,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明显提升。到2021年,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40亿元,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5%左右。
(二)做精现代化工产业。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调整、提升和发展,力争东至经开区形成以化工新材料、医药和农药及中间体、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为主线的产业集群,涵盖成长性好的新医药、部分高附加值农药及中间体,建成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现代化工产业聚集区,到2021年,实现产值超300亿元。
(三)做深金属非金属矿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钢铁产业发展特殊钢、精品钢,鼓励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支持专业园区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及镍、锂、钛等稀有金属产业冶炼冶化产业。以绿色矿山创建为契机,开展产业集群提质行动,突出抓好产业链优化和服务体系完善工作,积极引导贵池区梅街镇非金属矿及精深加工、青阳县酉华镇非金属矿采选及精深加工、青阳县陵阳镇方解石矿采选及深度加工等省级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镇中小企业群体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围绕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的精深加工,推动非金属材料产业实现转型发展、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到2021年实现产值15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新型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四)做优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贵池区梅村镇和棠溪镇、东至县大渡口镇、石台县仁里镇等省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专业镇及九华黄精、西山焦枣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基地,积极引导池州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着力围绕富硒资源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培育一批富硒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多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结合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用好资源优势,重点培育“生态茶、中药材、富硒食品”等特色产业。
(五)做大电子信息产业。依托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半导体、软件、信息服务和云计算大数据为重点,围绕技术和产业创新、高端环节和核心领域实施突破,壮大企业队伍和集群基地,完善核心产业链条,加快壮大半导体、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到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200亿元,配套逐渐完善,产品日益丰富,产业重要性提升,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和应用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制定年度目标任务,调度督查推进落实进度、考核主要发展指标,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跟踪分析,调查研究需要解决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强化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责任,协同作战,共同推动全市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支持有效投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设备购置补助,以及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机器换人的补助;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等已出台的优惠政策。激励技术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重点支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及行业协会合作创建产业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各类相关标准起草、制定工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三)强化服务保障。切实减负增效,严格落实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各项政策,在减税降费、社会保障、涉企收费、融资、用能、土地使用、涉企保证金等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减负政策,并加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保障要素供给。进一步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参加的融资协调机制,设立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努力为企业争取中长期贷款,积极推进重点企业上市,力争每个重点发展产业都拥有1-2户上市企业;在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注重吸引技术工人、大专院校毕业生及专业技术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实施本科及以上院校毕业生社会保障、生活等方面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给予其不低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照事业单位给予技术工人、大专院校毕业生及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薪资晋升等方面同等待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加快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
(四)强化督查考核。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年度目标,加强对各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的跟踪检查、督促督办。强化分级分层调度,将各项任务进一步细化,制定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并分解落实到县区、园区和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奖惩问责机制,把制造业发展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及发展质量等进展情况纳入对各地各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对于工作不落实、目标完不成的,及时进行通报并予以问责。
附件:1.池州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导向目录(2017年本)
2.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及成员名单
附件1
池州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导向目录
(2017年本)
为加快推进池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新近公布的有关产业政策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目录。
《目录》围绕我市大力推进的制造业五大重点产业和其他产业列出了符合国家和池州市产业投资与技术改造有关政策,对池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能够形成比较优势并符合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及投资方向。
《目录》适用于对近年我市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指导。今后,将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目录》进行适时调整。
一、池州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正面清单
(一)装备制造。
1.支持液压系统、泵阀元器件、轴承、齿轮及传动、坚固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生产。
2.支持驱动电机、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单体及系统、燃料电池系统、高集成度电流传感器等汽车基础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轻量化车身复合材料/混合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等汽车基础材料。
3.支持密封件、电子调速器、动力定位系统、尾气后处理复合(IEGCS)装置等船舶基础零部件。
4.支持家电行业永磁无刷电机、无油离心式压缩机、永磁同步电机压缩机、变频控制器、传感器等生产。
5.支持缝制机械行业旋梭、机针、弯针、螺钉、轴、杆、凸轮、齿轮、球类零件等加工工艺复杂、承受交变负载、使用在关键部位、对缝纫性能影响大的零件和异形传动零件工艺研究。
6.支持企业实施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紧凑型智能成形装备、高端诊疗设备、先进农机装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7.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及换电站装备、高能效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新型高比能量三元类电池产业化、燃料电池产品化。
8.支持大马力动力换挡或无级变速拖拉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种子加工机械、山地丘陵农机等整机生产和转向驱动桥、高性能传动链条等农机关键零部件。
9.支持汽车发动机关键件加工所需的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及汽车变速箱齿轮、壳体、轴类等零部件加工所需数控机床及生产线等高档数控机床和高速精密滚珠丝杠副、高温合金、钛合金加工用高效可转位刀具等零部件。
10.支持额定推力240N/300N的三相扁平型直线异步电动机、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驱动加速系统、三相双边永磁同步高速高精度直线电机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高压电缆成套技术及电缆附件等电工产品。
11.支持仪器仪表控制系统、测量仪表和传感器生产。
(二)现代化工。
1.支持丁二烯直接氢氧化合成己二腈、氯丙烯直接氧化法合成环氧氯丙烷、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光伏背板用PVF薄膜材料和百万吨级煤制芳烃及衍生物等化工基础材料生产。
2.鼓励建设化工行业煤炭清洁转化节水减排工程实验室、复混肥工程研究中心等强基平台。
3.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快涂料、胶粘剂、农药等领域有机溶剂替代和生产过程密闭化改造。
4.开发推广光气等高毒原料替代技术,推广催化加氢、绝热硝化等清洁生产工艺。
5.加强磷、钾等重点化学矿的低品位资源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6.开发推广煤化工、燃料、农药等行业废水治理及再利用技术。
7.加强高温和强放热工艺装置余热综合利用。
8.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
9.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和行业节能、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等标准体系,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提高能效水平。探索开展企业绿色评价工作,通过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等法规和市场手段,引导企业逐步向绿色企业转型。实施炼化能量系统优化、烯烃原料轻质化、硝酸生产技术提升等技术改造。
10.支持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清洁工艺和设备的应用,显著降低单位产值COD排放量。
11.支持企业生产用于酶法生物转化工艺的酶,包括用于抗生素生产、他汀类药物生产的各种酶。
12.要求企业装备安全装备和监控系统,建立快速响应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搬迁安全距离不达标石化企业。对有发生爆炸危险的生产、储存设施周边的科研、生产、办公、储存设施等有人员活动场所进行调整改造。
(三)金属非金属矿材料。
1.钢铁生产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纯净钢冶炼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钢铁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和原料系统全封闭式改造。
2.发展400MPa及以上建筑钢筋和桥梁用中厚板、超高强度建筑用结构钢,支持生产高品质工模具钢和其他高品质钢铁材料,鼓励开发高性能、多功能、高品质特殊钢材料。
3.支持研发生产电力电子器件及功率模块(大功率IGBT)封装DBC基板用高纯铜箔、抗磁耐热薄型精密电子铜带、高性能铜合金管棒材、高性能锂电池材料、特殊用途用大尺寸钛及钛合金铸件、汽车用铝合金板材、新兴产业用高端钼材料。
4.支持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高纯或特殊物性稀土化合物、功能晶体和光纤激光器、特种稀土合金等材料中的稀土回收利用。
5.鼓励发展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钛合金材料、新一代高性能铜合金材料、贵金属材料、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材料、粉末冶金材料、新型涂层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钽铌铍等特种稀有金属材料;功能元器件用有色金属关键配套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3D打印用材料等。
6.支持广泛运用于冶金、化工、造纸、食品、药品等行业的非矿功能性原辅材料生产。
7.支持用非矿加工生产板材、构件等建筑装饰材料或产品。
8.发展装配式住宅及其构件。
9.推广建材产品生产过程智能机械装置及其智能检测和控制系统。
10.支持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垃圾焚烧灰及危险废弃物等,支持建筑垃圾综合回收处理和利用尾矿生产新型建材和建材部品等。
11.非金属矿深加工创新中心、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创新中心。
(四)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
1.支持企业升级改造设备和生产环境,提升产品质量检(监)测能力。推动酿酒饮料行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粮食加工行业进行节粮技术改造,支持制茶行业清洁生产,支持油脂加工行业提升油品质量。
2.支持建立食品无菌纸盒(罐)包装生产线和无菌高速智能灌装生产线。提倡应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与装备,高速旋转式PET瓶吹瓶机、高速无菌吹灌旋盖一体机、高速食品标签贴标机等灌装核心设备和小包装食用油脂高速灌装成套生产线、食品包装专用机器人、智能立体仓储系统等。
3.支持粮食、果蔬、茶叶加工行业综合开发利用糠麸、果渣、茶技等副产物。肉类加工行业推广应用现代化生猪屠宰成套设备,发展骨、血综合利用精深加工等。
4.支持白酒酿造与沼气发酵发电联产,酒糟转化加工蛋白饲料。
5.支持拥有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富硒茶食品、豆食品、米食品、山珍食品等新产品,并实行产业化。
6.支持拥有国家级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村、林区建立原料基地。
7.支持建立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信息平台、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冷链配送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五)电子信息。
1.支持研发生产高性能芯片(CPU芯片(含嵌入式)、存储器芯片、FPGA及动态重构芯片等)、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TFT-LCD显示器件、低温多晶硅TFT-LCD显示器件、金属氧化物TFT-LCD显示器件)、元器件(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专用器件,超小型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超小型片式电阻器、片式固态铝电解电容器、片式钽电容器、超小型片式电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2.推广运用20-14nm集成电路制造工艺、HK金属栅工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工艺、CPU专用工艺、存储器超精密工艺,LTPS、Oxide背板量产工艺,AMOLED背板、蒸镀和封装等工艺,柔性显示相关工艺,大功率、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3.鼓励开发生产8~12英寸单晶硅及硅片,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锗等第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密度封装用蚀刻引线框架,高质量氮化镓、碳化硅、硅衬底材料及高亮度、大功率芯片材料生长技术,大尺寸AMOLED显示及照明用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高密度覆铜板及电子铜箔材料,大功率真空电子器件用高强度无氧铜,高世代玻璃基板、偏光板、液晶、OLED发光材料等电子信息行业基础材料。
4.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整体拆解与多组分资源化利用。废弃电子产品处理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服务器、复印机、打印机等再制造。
5.支持LTE及LTE-Advanced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智能光网,全光网,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换,大容量组网调度,FTTx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6.支持平板型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网络存储、打印输出、高端路由器等产品生产。
7.支持运用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新一代节能低功耗、高可靠、高性能、多核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海量存储设备、负载均衡设备和虚拟化安全、网络安全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
8.支持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新型光电器件、电力电子器件、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等电子元器件生产。
9.发展汽车、医疗、金融、装备等应用电子产品。
10.发展软件产业。
(六)轻工纺织。
1.发展新型包装材料和高档印刷品生产。
2.支持数字印刷技术及高清晰度制版系统应用开发生产。
3.支持高科技、高附加值工程塑料橡胶制品生产以及环保型日用塑料制品开发生产。
4.发展无汞碱锰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电子消费品用锂离子电池等新型高效电池制造。
5.支持充电式智能自平衡单轮、双轮代步车及休闲轻便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开发生产。
6.发展高档文化体育用品和旅游用品,支持高档工艺品开发生产。
7.支持高档家具的设计与制造,支持高品质一体化橱柜及橱卫用品生产。
8.发展高品质木工、五金工具、器具等。
9.支持以废纸为主要原料的再生纸生产。
10.发展多用途无纺布、无纺纸,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日用品。
11.支持袜业、童装、妇幼用品等集群化发展,改造提升家纺、服装、鞋帽、箱包、皮具、饰品等设计生产。
二、池州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负面清单
(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本)》修订版)所规定的限制类、淘汰类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污染物排放指标达不到国内先进标准的项目。
(三)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达不到省内先进水平的项目。
(四)达不到我市“绿色矿山”创建标准的矿产项目。
(五)不符合工业(产业)园区规划的项目。
附件2
池州市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及成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落实国家、省相关工作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池州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等。
二、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雍成瀚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常务副组长:聂爱国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 组 长:章 健 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春生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
成 员:张江南 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主任(局长)
刘永忠 市科技局局长
徐树生 市财政局局长
马胜利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付东亚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戴卫东 市环保局局长
刘会秋 市农委主任
程炎生 市商务局(市粮食局)局长
马长征 市工商质监局局长
鲍旭东 市招商局局长
何宏炳 市金融办主任
王秉文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副书记、工调办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王春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管负责同志任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科室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成员。
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按程序报领导小组组长批准。
主办单位: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运维电话:0566-3223902
皖ICP备2022012329号-1 网站标识码:3417000002
皖公网安备 34170002000042号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