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00003280140M/201106-00003 | 组配分类: | 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机构: | 青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公民 / 通知 |
标题: | 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文号: | 青政〔2011〕23号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11-06-10 | |
废止日期: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实际,一并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5121”工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努力实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领先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县域中“总量居中、人均居前、速度居先、环境居优、民生居上”,走在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前列。
各级各部门要以规划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作为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工作重点,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认真组织落实;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县发改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及时研究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并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重大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向县政府报告。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纲要》,新闻单位要及时做好有关宣传报道工作。全县上下都要深化对《纲要》的理解,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青阳“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而共同努力奋斗。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基础与条件 2
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6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4
第一节 产业空间布局 14
第二节 产业发展思路 15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 16
第四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20
第一节 打造特色旅游名城 20
第二节 推进小城镇“组团式”发展 21
第三节 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和水平 23
第五章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23
第一节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24
第二节 着力打造高水平承接载体 24
第三节 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26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7
第二节 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28
第三节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29
第七章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0
第一节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30
第二节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31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2
第八章 加快和谐青阳建设 33
第一节 坚持教育、科技优先 33
第二节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34
第三节 切实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工作 35
第四节 建设文化强县 36
第五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37
第六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37
第九章 保障措施 38
第一节 坚持项目带动 38
第二节 强化金融支撑 38
第三节 落实土地保障 39
第四节 推进人才开发 39
第五节 优化创业环境 40
第六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41
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青阳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是新兴工业县和特色旅游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青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突出大项目主攻开发区,立足高品位建设旅游城”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进程,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旅游经济,经济社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突破 40亿元,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200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0亿元,年均增长54.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35.7:37.9调整为14.6:50.8:34.6。工业化率达到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6家、比2005年增加116家,非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加速推进,皖南土鸡、水产养殖、茧丝绸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44家,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亿元。生态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五年累计植树造林12万亩。“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1.8%和20.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9%。
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重组合并取得积极进展,将19个乡镇和172个行政村整合为11个、110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五年累计引进资金105亿元、年均增长36.6%。外贸总体保持平稳,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6464万美元。
发展条件大幅改善,基础承载能力明显增强。“861”和“583”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鼎胜矿业钨钼采选、天平铸业、金润铜业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县城南扩工程加快实施,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铜九铁路建成通车,铜汤高速、318绕城公路、103省道改线工程全面竣工,池青九快速通道顺利完成,“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建成农村公路417公里以上,在全市率先开通县城公交,新增3条农村公交。完成1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11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7.22万人饮水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生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由2007年的20项增加到33项,累计投入资金3.76亿多元,惠及27万城乡居民。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启动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新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青阳腔”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五年新增就业120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401人、17200人、10500人,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提标扩面任务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设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00套1.5万平方米。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夕阳红”计划深入实施,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平安青阳”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双拥工作继续加强,连续四年获“全省双拥模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0元,年均分别增长12.0%、15.8%。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
||||
指标名称 |
2005年 |
“十一五”计划目标 |
2010年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
17.5 |
33.5 |
43.7 |
20.0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
5660 |
12400 |
16200 |
23.4 |
财政收入(亿元) |
1.68 |
4.5 |
6.5 |
31.1 |
工业化率(%) |
31 |
35 |
38 |
4.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5.3 |
20 |
48 |
55.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4.67(全部) |
12.7(全部) |
16.5 |
28.7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
6.4 |
11.3 |
15 |
18.6 |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万美元) |
807 |
10000 |
10003 |
65.4 |
城镇化率(%) |
30 |
35 |
35 |
3.1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 |
7000 |
10000 |
10401 |
8.2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 |
98.5 |
98.5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7882 |
13000 |
13890 |
12.0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2858 |
4200 |
5950 |
15.8 |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996 |
1800 |
1975 |
14.6 |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百万人) |
9000 |
10000 |
12076 |
6.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 |
3.46 |
3.46 |
—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
0.41 |
0.32 |
0.32 |
— |
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 |
— |
20 |
20.7 |
—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削减(%) |
— |
1.5 |
1.8 |
— |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青阳县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未来五年,我县发展面临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皖江示范区建设带来新机遇。随着国家开放战略向内陆延伸、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深入实施,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层次水平不断提高。青阳处于铜池枞产业组团范畴,紧临江南集中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完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区域合作,集聚要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战略导向带来新机遇。国家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长期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转型、经济结构向高端升级、经济形态向低碳过渡,我县主导产业选择总体上契合这种发展趋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随着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绿色能源县建设全面推进等,青阳面临多重政策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必将在重大项目布局、资金争取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进入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开放时期。
旅游业升级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发展阶段,由观光型加速向休闲型、体验型升级,为我县发挥九华山独特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旅游业,发展壮大服务业提供重要的外部机遇,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交通大建设带来新机遇。未来五年,我县将初步建成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九华山机场2011年建成通航,京福高铁、宁安城际、池州黄山铁路(杭州)等高速铁路将相继开通运行,我县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与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有望实现“一日往返”。这将进一步加速我县与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动,进一步提升要素集聚能力。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县经济小县、财政弱县的基本县情没有改变,发展不足、结构不优仍是最大矛盾。随着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发展面临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县一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主导产业以原材料工业、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创新能力较弱,生产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生态保护的压力。绿色、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发展趋势,国家将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节能环保的考核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我县资源类产业比重高,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两难问题不断增多,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三是统筹发展的压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城带动能力不强,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改善城乡落后的面貌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四是社会建设的压力。人民生活不宽裕,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较多。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乡社会结构快速变动,社会利益格局和各方面诉求日益多元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城镇提质扩容的加速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紧紧依托大九华,主动融入大皖江,全面推动大开放,坚持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城镇带动五大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推进“5121工程”,努力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青阳。
二、基本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核心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阳特色的崛起之路。
——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千方百计做大体量、增强实力。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依托推进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加速转型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做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
——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按照“点状集聚、组团发展、板块保护”的思路,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地区功能分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高效集约利用,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在思想观念、产业分工、体制机制、政务环境等方面加快与周边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实现无缝对接,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抓好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把青阳建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县。
三、发展战略
——生态立县战略。围绕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县和全省生态示范县,坚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着力建设生态城镇,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打响绿色青阳品牌,实现绿色发展。
——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大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基础,进一步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着力打造若干个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价值链为纽带、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形成具有青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旅游兴县战略。依托大九华、面向大皖南,按照山上山下整体开发、联动发展的要求,以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注重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功能,做好做足大九华品牌文章,带动青阳旅游业全面发展,塑造皖南国际旅游区个性鲜明的北大门。以强化生态保护、创新旅游业态为着力重点,大力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由观光游向生态休闲游、体验游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商贸活县战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商业服务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和大型物流集团,推动城乡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在重点开发区、沿交通干线、机场等加强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体系。
——城镇带动战略。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趋势,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不断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实施“5121”工程
坚持把“5121”工程作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即重点建设五大特色百亿元产业基地(非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机械制造、旅游服务、现代农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以建设皖江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重点实施“5121”工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努力实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领先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县域中“总量居中、人均居前、速度居先、环境居优、民生居上”,坚持走在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前列。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以上,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4.8%;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55:35.4。工业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制造、轻纺服装、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旅游特色名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对内对外开放跃上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4%;五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240亿元,利用外资5亿美元。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0.5%,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4%,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5%。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56%。城市绿化率达到45%。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绿色能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0.9%,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镇化率年均增加2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0%和37.6%。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50平方米,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的程度明显提高,农村饮用自来水比率超过90%。全县总人口不超过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90%以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平安青阳”稳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2 “十二五”时期青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
||||||
|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
经济发展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亿元) |
43.7 |
100 |
18.0 |
预期性 |
|
其 中 |
第一产业增加值(现价,亿元) |
6.4 |
9.6 |
8.4 |
预期性 |
|
第二产业增加值(现价,亿元) |
22.2 |
55 |
20.0 |
预期性 |
||
其中:工业增加值(现价,亿元) |
16.5 |
48 |
23.8 |
预期性 |
||
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亿元) |
15.1 |
35.4 |
18.6 |
预期性 |
||
人均生产总值(现价,元) |
16200 |
36364 |
17.6 |
预期性 |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6.5 |
20 |
25.2 |
预期性 |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31.7 |
50 |
9.5 |
预期性 |
||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
130 |
300 |
18.2 |
预期性 |
||
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额(亿元) |
105.3 |
271.7 |
20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
15 |
30 |
14.8 |
预期性 |
||
人民生活指标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3890 |
23000 |
10.6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5950 |
10000 |
10.9 |
预期性 |
||
城镇恩格尔系数(%) |
42.1 |
40 |
— |
预期性 |
||
农村恩格尔系数(%) |
43.2 |
37.6 |
— |
预期性 |
||
社会发展指标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4 |
4.5 |
—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 |
35 |
45 |
5.2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 |
70 |
99 |
7.2 |
约束性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8.5 |
100 |
0.3 |
约束性 |
||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 |
9.5 |
1.1 |
约束性 |
||
农村使用自来水人口的比重(%) |
50 |
90 |
12.5 |
预期性 |
||
全县总人口(万人) |
26.7 |
27.5 |
0.6 |
约束性 |
||
资源环境指标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22.7 |
20 |
— |
约束性 |
|
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
1.8 |
4 |
—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 |
20.7 |
5 |
—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52.7 |
56 |
1.2 |
预期性 |
||
城市绿化率(%) |
35 |
45 |
5.1 |
预期性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76.8 |
80 |
0.8 |
约束性 |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65 |
85 |
5.5 |
约束性 |
坚持借助外力和激活内力并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五大百亿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力。
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位,依托318国道、103省道以及毗邻江南集中区的区位,综合考虑县域内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经济和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重点开发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分工合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县城南扩、工业东进”的思路,加快构建“两条工业走廊、一主五辅园区”的空间布局,即打造沿318国道、103省道两条工业走廊,建设安徽省青阳县经济开发区(东河园、新河园、木镇园)以及丁桥、酉华、乔木、杨田、陵阳五个辅园区。非金属新材料主要布局在陵阳镇、酉华镇、乔木镇、木镇店贝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加工主要布局在丁桥镇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机械制造主要布局在木镇镇和县经济开发区;商贸旅游产业主要布局在蓉城镇、朱备镇、陵阳镇、庙前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布局在庙前镇、杜村乡等。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立足资源、延伸资源、超越资源的思路,更加注重现有企业的改造提升和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引进培育大企业、好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提升资源深加工产业。做足矿产、农业等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文章,是青阳工业快速壮大的现实选择。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做大做强非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加工型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下游终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真正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发展配套产业。积极融入现代城市经济大循环,抢抓芜湖、铜陵、池州等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快速扩张有利时机,紧盯江南集中区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布局,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加快搭建与大企业合作的有效平台,大力引进培育关联配套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壮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与宜居宜业宜游城镇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抓住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青阳旅游、文化、生态的组合优势,打好“九华牌”,增强旅游业综合带动能力。完善商贸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购物中心、专业店、大型超市、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
培育新兴产业。按照产业链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高起点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生物等新兴产业和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着力发展铜拆解回收、机电产品再制造、合同能源管理等产业,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百亿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非金属新材料加工基地。坚持“矿业换产业、项目配资源”,着眼于“三石”矿产资源深加工,推动现有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积极引进同类和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门类,加快向终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延伸,构建完整的“矿山开采—石粉加工—终端产品”和重、轻、药钙竞相发展的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非金属产业产值达到85—100亿元,形成重质碳酸钙500万吨、氧化钙500万吨、氢氧化钙250万吨、药用钙10万吨、塑料母粒200万吨、PVC管材200万米生产能力。
——打造百亿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建设省内重要的铜材线缆加工基地。充分利用铜黄高速、铜九铁路等交通干线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央企、铜陵有色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大力发展铜材线缆、钨(钼)、镁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业,重点推进铜资源精深加工,形成铜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规格铜材、电线电缆、电磁线、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箔、覆盖板、印制电路板、铜合金粉、铜合金零部件、铜五金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争取“十二五”末有色金属加工业实现产值70—100亿元,形成以废铜拆解、铜材加工、电线电缆为主导的铜材加工基地和电子信息、新型能源、钨钼特种金属加工基地。
——打造百亿机械制造产业链,建设沿江重要的机械制造和铸造产业基地。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发展汽缸、曲轴、活塞、管件、支架等汽车和矿山机械零配件产业,以及农用机械、矿山机械、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汽车保险杠、环保低温等离子节油器、大型精密型塑料真空成型模、发泡模、汽车智能数字化仪表系统、高性能新型六层塑料燃油箱、高科技阀门等重点产品。争取“十二五”末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70—100亿元,形成年产各种铸件100万吨、中小型机械1万台、加工生产机械制造行业零配件2000万套(件)生产能力,成为国内优质铸铁生产基地,沿江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省内重要的数控机床加工基地和特种阀门生产出口基地。
——打造百亿现代旅游服务业产业链,建设皖南著名的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围绕“礼佛九华、休闲青阳”主题,适应旅游消费升级的趋势,推出更多参与式、体验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加快建设九华旅游新干线,整合精品旅游线路,融入皖南旅游圈。结合青阳县城南部新城区建设和九子岩风景区成功招商、提档升级的良机,以环境疗体、佛法养心为特色,高水平规划建设青阳(蓉城一朱备)旅游度假区,兼顾县城周边及重点旅游乡镇农家乐旅游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佛国休疗度假旅游基地。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和休闲地产业,适度发展精品住宅小区,提升对外形象,满足休闲度假需求。力争到“十二五”末旅游服务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融入皖南旅游大板块,增强旅游业综合带动能力,加快建设成为九华山乃至大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旅游服务接待、旅游商品集散、休闲会展和交通枢纽中心,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打造百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泛长三角重要的农特产品供应基地。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力度,走特色化、绿色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木加工、茧丝绸、皖南土鸡、优质米、苎麻、九华绿茶、童埠圩特种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5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开发生产绿色、安全、有机农副产品,加快形成辐射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力争到2015年绿色食品的比重达95%。充分发挥毗邻都市和旅游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集采摘、体验、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力争“十二五”末种植养殖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经果林、用材林产值达15亿元以上,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产值达到15—20亿元,服装、轻纺等产业产值达到15—20亿元,形成产值60—70亿元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
专栏3 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非金属新材料:推进安徽联硕实业聚胺脂改性粒子、星凯超细粉活性重钙、九鼎环保纸业36万吨环保石头纸等在建项目,新上杨田20万吨活性纳米方解石粉体加工、陵阳重质碳酸钙、陵阳轻质碳酸钙、萤石矿深加工及水晶制品等一批亿元大项目。筹建2条年产100万吨白云石开采、10万吨原镁冶炼一体化生产线项目。 有色金属:推进金润铜业、金邦铜业、大九华铜业、鼎盛矿业钨钼矿深加工等在建项目。做好年产150万米硅橡胶绝缘耐火电缆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谋划3万吨高精铜带、3万吨铜铝复合管材项目、2万吨镁条项目、1.5万吨电解铜箔、1万吨镁粉、8000吨钨粉、5000吨钼粉、1000吨硬质合金、1000吨钨基合金、1000吨钼合金等一批超亿元大项目。 机械:加快金阳电器、超威电源、富莱茵100万套玉柴主机配件、昌利汽车摩托车锻压件生产基地、方兴实业新型阀门技改、久松机械铸件、峥递不锈钢阀门等在建项目,新上年产50万套安全气囊项目、20万吨铸造铁项目、10万套镁合金汽车摩托车零配件项目、10万台水泵精加工生产线、泵业开发及生产等项目,开工建设温州产业园、木镇铸造产业基地。 旅游服务:推进县城西北“两山一湖”旅游接待基地项目、九华山东南线旅游带综合开发项目、皖南珍稀植物科技园、宾山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九芙蓉城市广场项目、伯益上东城、华严古道场复建等在建项目,新上德懋堂禅修学院、青阳乡土文化园、天一休闲农庄、龙泉山庄、黄石大峡谷、九华国际养生园、康元山庄、麻纺大院地块(熙园)、广德口水库休闲度假、东红水库休闲度假、仙隐山古道场开发、狮山公园等项目。谋划九华山龙泉圣境旅游区、天门峡景区开发、庙前盆景园等项目并争取开工建设。 现代农业:推进青阳特色农业产业园、池州市蔬菜基地在建项目,新上九华红蚕桑文化园、中药材收储及加工、饮品开发及生产项目、木纤维深加工项目,谋划童埠圩万亩名优水产品产业化、年产3万吨绿色腌制食品深加工、野生葛综合开发、油茶和大白茶种植、观赏鱼养殖、毛竹产业化基地、公益林管护(改造)项目、花卉盆景园建设、黄精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 |
第四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应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趋势,统筹考虑生产力布局、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以县城扩张为核心,以培育小城镇组团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速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分明、有机联动、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高起点编制城市发展规划。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按照“经济发展、设施先进、生态优美、宜业宜居宜游”的总体要求,高水平修编和实施县城总体规划,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名城,力争“十二五”末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合理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全力推进县城南扩。加快县城南扩建设步伐,实施组团分片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功能集聚,促进要素集聚,带动人气急聚,着力将南部新区打造成为集综合行政、商娱文化、生态居住、休闲度假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皖南魅力新城。以核心区组团为龙头,带动医疗、教育、体育、山地公园和科技园组团齐头并进,重点推进大型购物、娱乐、休闲等中高档旅游服务项目,适当开发房地产、星级酒店,引进三甲医院,集聚教育设施,建设大型体育、文化设施和山地公园等品质生活服务项目,加快品牌街区和特色市场建设。积极推动蓉城—朱备旅游带建设,依托青通河、九子岩、华严古道场(复建)等景点,积极发展禅修养生、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等主题旅游开发项目,大力拓展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将朱备建设为山川秀美、独具魅力的县城后花园。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优化完善,疏解人口,提高宜居度,保持商贸活力。大力改善城区道路条件,进一步打通西南、东南外环线,修建南部新城的主干道,改造老城区维护道路,加强地下管网、街区绿化、文化广场、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营造舒适、安全、美观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和道路交通网络。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将九华佛文化和皖南徽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彰显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探索依法管理、长效管理的科学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以基础较好的中心镇为核心,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不断聚集周边人口,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组团。
——以木镇为中心的县城卫星城镇组团。按照要素集聚、功能集中的原则,引导工业集中区走整合、提升、发展之路,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加快完善镇区内各项服务功能,努力成为工业重镇和县城副中心。
——以丁桥为中心的皖江经济强镇组团。充分发挥与铜陵、芜湖地理毗邻、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与皖江城市带进行全方位接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城镇与园区联动发展,着力打造皖江经济集群镇。
——以陵阳为中心的旅游商贸城镇组团。充分利用位于九华山和黄山旅游区地理节点的有利位置,积极开拓旅游延伸服务及旅游产品、商品开发,努力发展成为“两山一湖”沿线重要的接待基地和区域性商贸重镇。
——以庙前为中心的旅游农业城镇组团。打造庙前、杜村旅游农业板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重点开发绿色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开发餐饮娱乐、观光采摘、垂钓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型等多元化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专栏4 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1、商贸中心。总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12.2万㎡。 2、物流项目。总用地面积75亩,总建筑面积7.5万㎡。 3、县房地产开发项目。总用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 4、城中村改造。总用地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4万㎡。 5、2个公交车站。总用地面积30亩,集管理用房、停车场为一体。 6、5个五星级酒店。总用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40万㎡,集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 7、汽车综合服务市场。总用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6万㎡,集检测、修理、展示、销售为一体。 8、集镇菜市场。 9、木镇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房地产开发项目。丁桥临街商住房、农民步行街。庙前镇农贸批发市场。陵阳古街道及旧县衙恢复、明清古民居与古祠堂修缮与保护、集镇400亩房地产开发。杨田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新河镇童埠新区物流中心综合开发。杜村农产品交易市场。 |
加强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科学编制村镇和村庄布点规划,推动城镇规划向乡村延伸,大幅度提高村庄规划覆盖面,实现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新一轮“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加强农网改造、乡村道路、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水土保持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卫生防疫、气象、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实施农村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坚持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流转、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层培训机构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实际条件放宽城镇迁移落户准入条件,逐步探索实行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加快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分层次把更多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全力推动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加快青阳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密结合青阳实际,编制招商引资规划,确定不同区域承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建立动态调整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改进项目服务模式,规划建设青阳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大楼,实现经济主管部门集中办公,推行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理制,重视企业后续服务,形成环境洼地效应。利用举办研讨交流会、论坛等形式,搭建以佛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推介平台,不断提高青阳对外知名度、美誉度。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优势资源、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加工度深的龙头项目和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主攻江浙沪、迈向珠三角,重点开展小分队专业招商、“一把手”招商,进一步突出“园中园”招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整体搬迁项目,积极探索高密度、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积极开展社会招商、市场化招商,形成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园区主动、企业互动的招商模式,逐步实现从招商向挑商选资、招才引智过渡。
坚持规划先行。积极融入江南集中区,统筹推进县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集中区、园中园、乡镇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高标准、高起点搭建产业承接大平台。扎实做好“一主七辅”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切实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效一片。
强化基础承载力。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培育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加快完善产业配套、商贸物流、社会服务等功能。适当提高进园企业科技含量、投资规模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入园门槛,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切实保证集中治污、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与水、电、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开发机制。探索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沿海地区政府和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专栏5 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重点 立足青阳产业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化布局,重点建设青阳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集中区、园中园、乡镇工业集中区等产业承接平台。 1、青阳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园区基础上规划扩建,总建设规划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其中主园区20平方公里,木镇、新河园区10平方公里,配套建设开发区物流园、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承接机械制造、非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加工、科技电子等产业。 2、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承接集中区。在邻近铜陵市的丁桥、木镇河北和新河老山新选择规划建设青阳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承接集中区,规划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铜材加工产业链企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 3、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承接集中区。从木镇店贝沿318国道至酉华、乔木规划建设非金属材料产业承接集中区,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非金属新材料、塑料、氧化钙、轻钙等产业。 4、特色园中园。一是在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宁波园,重点承接汽车配件项目。二是在青阳经济开发区木镇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铸造产业园,重点引进制造业企业。三是在青阳经济开发区新河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紧固件产业园,主要承接紧固件(标准件)等加工制造企业。 5、其他乡镇工业集中区。打造童埠特种水产养殖和仓储物流园、杨田工业集中区、陵阳工业集中区等约7平方公里。 |
着力加强区域合作。坚持立足大皖江,主攻长三角,以开发区合作共建、缔结友好城镇等形式,主动接受合肥、芜湖、铜陵、池州等省内中心城市辐射,加强与上海、南京、苏州、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交流合作,推进与央企、省属大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对接合作,实现借力发展,将青阳打造成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九华机场建成开通的有利条件,加大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积极开拓外部市场。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销售,以市场开拓带动产业扩张和经济发展。通过举办展会、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等形式,搭建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需求方的定期和不定期联系渠道和平台。加快培育外贸市场主体,鼓励、支持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权,引导外贸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多元化发展,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全面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面向长江、接轨芜铜为重点,加快打通外出通道,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对接顺畅、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成为皖江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
完善公路网络。实施“路网升级工程”、“路网改造工程”、“路网延伸工程”,构建外通内联,上接高速公路、下联乡村公路,连接铁路和水运的“三纵二横”干线公路主骨架,到“十二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配合推进京台高速复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干线公路建设,推进连接芜湖、铜陵的城际公路建设,力争打通青阳童埠—江南集中区的快速通道,尽快实现与九华山机场、江南产业集中区无缝对接。以完善网络、提高标准为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和通达通畅工程,实现全部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95%的乡村道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构建干支相连、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农村公路网。全面完成“村村通班车”工程和农村客运站建设任务,构建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铁路和水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铜九铁路货运系统,加快童埠货运站建设,提高童埠新区仓储物流能力。推进通航河流整治和数字航道建设,实施青通河与七星河的航道整治工程,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加强青通河港区建设,搞好青通河综合开发利用。加大童埠港和杨家潭码头建设力度,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到“十二五”末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60万吨。
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兼顾水环境保护与改善,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形成人水和谐新局面。
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加快县城和中心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以及陵阳河、喇叭河等流域的河道整治、疏浚清淤工程和童埠圩等圩口堤防加固,对年久低效的泵站进行技术改造。到2015年,县城、重要集镇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内河圩口达到安全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计划完成石湖、杨家涝等2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以农田渠系配套完善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计划完成55个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
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工程和重点水源建设工程,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实施县城供水水源工程。加强中心镇供水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县城、乡镇所在地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重点解决农村9.3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利体系。加大河湖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力度,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崩岗治理和山洪防治工程。加快县城水环境建设。推进水利血防综合治理。
改造提升电网。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布点合理、网架坚强”的原则,加快骨干电网和配套电网联网建设。实施城区电网扩容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改扩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新(扩)建110千伏变电所4座,新(扩)建35千伏变电站5座,开发六亩田等水电站2座。提升输变(配)电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供电可靠率和电能质量。到“十二五”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电源接入需要的现代化电网。
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着力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城镇全覆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网控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现有固话网、移动网升级改造,提高网络安全可靠性。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运用,提高金融、财税、贸易、学校、信息咨询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利用网络优势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办公、虚拟专用网(VPN)等业务。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专栏6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公路:力争打通青阳童埠-江南集中区快速通道,改造318国道(武圣黄桥-南河黄土山段),实施S103省道改线工程,改扩建青高公路,建设县城西南外环、南部新城区主干道,推进乔木街道、石安—沙子滩三级公路、田屋—盘台三级公路、杨村—官塘三级公路、陵阳—永丰三级公路、石安—红龙管一级公路建设。 水运:实施青通河、七星河疏浚工程,做好青阳—大通14公里的四级航道疏浚前期准备工作,筹备七星河航道7公里的五级航道疏浚工程,筹备青阳—童埠旅游航道建设,加固童埠圩堤防,扩建童埠港区。 铁路:推进童埠货运站建设。 水利:实施县城供水水源调配工程,推进县城、乡镇所在地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实施县城和中心镇防洪排涝工程和中小河流整治、万亩圩口达标工程,除险加固3座小(一)型水库和22座小(二)型水库,续建配套55个小型灌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能源:改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扩建2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扩建2座,新增233台10千伏变压器,开发六亩田等2座水电站。 信息:建设移动基站、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网控中心、第三代移动通信网。 |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能源县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打造成为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县。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民用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做好非金属加工、机械铸造、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节能工作。完善节能工作体系,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加快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技术、节水器具以及节水型农业技术,建设节水型社会。
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按照“矿业换产业、项目配资源”的思路,提高矿山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标准,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矿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激励矿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力争2015年全县境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
加强污染防治。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点整治污染严重企业,加强县城、重点建制镇以及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以改善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2015年,SO2排放强度控制在1.2千克/万元,COD排放强度控制在4.5千克/万元GDP。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零排放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构建农业生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的农业循环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和畜牧养殖循环基地。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建立废旧物资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废旧金属、橡胶、农膜、家电等回收利用。
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以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为主线,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有序发展农村小水电。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生活能源清洁化和优质化改造,精心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和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实现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户均达到1.5吨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70%,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网络覆盖农户90%以上。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制、责任追究制和一把手负责制,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做好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自然生态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五年内封山育林15万亩,造林15万亩,申报公益林32.73万亩。
做好水资源保护。推进旅游景区周围、旅游公路沿线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推进青通河绿色生态屏障和城区南扩绿化带建设,加强河道管理与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加大矿山保护和治理力度。大力推进蓉城火焰山、南阳、五昌庙成和杨田四个矿区整合,关闭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及主要水体两侧、自然保护区内的矿山,严禁粘土实心砖、建筑石料生产,坚决制止乱采乱挖、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的破坏性开采,到2015年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85%。
建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地质灾害、灾害天气、重大疫病、农业病虫害、生物安全、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监测、监管、预警、预报和应急体系。
按照“五有”要求,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增进百姓福祉。
科学制定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各乡镇学校布局,逐步实现“高中进城、初中集中到镇、小学相对集中”,争取创立一所全省一流名校。加强学前教育,力争公办幼儿园比重达到5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教中心和开发区培训平台建设,办好1-2所技工学校,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关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实现面向所有劳动者提供全免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继续抓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提高教育类民生工程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养率达到100%。
深入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大力推进科技“五个一工程”:一个产业,一个领军人物,一个创新团队、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5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2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重点新产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养、引进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解决好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政府援助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开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各类创业园区建设,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和素质进城计划,提高农民工、城市失业人员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提高统筹层次提升待遇水平。到2015年,参加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1.1万人、1万人和1万人。探索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制度。按照应保尽保要求,全面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优先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建立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以及木镇、陵阳、丁桥、庙前四个分中心。进一步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安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构建层次清晰、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城乡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达到50%。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能力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参合农民补助报销比例,提高新农合收益率。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药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健康权益。
结合县城南扩,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建设具有青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县。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挖掘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和茶文化的内涵,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组建民办公助的青阳县黄梅戏剧团,推介大九华民俗文化村,开辟古玩收藏一条街、民俗美食一条街、演唱游乐一条街,开发沿八都河文化旅游观光带,建立青阳农民画培训基地,加快影剧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新建青阳县体育场、文化广场、图书馆和展览馆,辟建“青阳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文化体育下乡、进社区活动。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大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以青阳腔传习馆、青阳博物馆为阵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适应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发展趋势,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城乡社区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立基层社会信息直报站点,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社会动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广大居民生命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和铲除“地皮卡”专项斗争,加快建立数字化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
第九章 保障措施
青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必须采取务实创新举措,充分集聚各类要素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汇聚一切发展力量,为推动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扩大有效投入是支撑青阳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认真研究皖江示范区规划、国家和省市投资动向,结合我县资源禀赋,以产业投资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推广、重大项目技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工程等领域,科学编制项目库,集中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奖惩考核,强化全程管理,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初步提出全县“十二五”重大项目151个,总投资360亿元,力争“十二五”期间总投资超过240亿元以上。
按照“壮大产业,增强活力,强化支撑”的要求,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主体,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促进县域金融服务改善。
进一步健全县域金融体系。支持县域金融市场主体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组建或重组。做大做强地方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商业银行在青阳建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村民互助基金组织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担保机构,推进担保机构资源整合高效运作,发展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租赁、典当等行业发展。
推进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股权融资、债券等资本运作手段,争取在培育上市企业上取得突破。积极吸引保险资金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大力推进银政企合作,积极向商业银行推介项目,多渠道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探索农民土地、林地、水面承包经营权以及合作组织股权、农业机械等抵押贷款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地带科学开发利用,优先复垦废弃土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促进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居民用地向城镇集中,提高园区供地的投资强度。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衔接,争取更多土地计划指标。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向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和城镇重点工程倾斜。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重点支持,全力打造具有青阳特色的“人才特区”。
培养造就技能型人才。加强青年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培训,组织开展对城乡未能升学并有就业需求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训补贴费用直补企业的方法,加强职工在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研究制定更加有利于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在招商引资、产学研合作中招才引智,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扩大民营企业家、创新型人才、高级技工队伍。加强与国家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通过承担委托项目、担任技术顾问、合作开发研究、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员为青阳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鼓励引导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团队带项目、带成果来我县创办、领办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15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3个以上。
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统筹抓好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鼓励创新创造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绿色通道”,关心引进人才的切身实际问题,满足流动人才在出入境、医疗、社保、住房、子女就读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平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使青阳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就业的聚集高地。
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减免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能,努力打造现代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行政性干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政务分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全方位放开各类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加快农民工创业平台建设,切实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营造投资创业、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
实施目标管理。作为本规划的实施主体,青阳县人民政府将“十二五”规划实施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县和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规划确定的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考核,按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的定位对各乡镇实施分类考核。
加强监测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适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报上级规划主管部门。经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报上级规划主管部门。
促进衔接协调。由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加强本规划与市级规划、各专项规划和相关地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建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实施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县推进跨越发展,加速崛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县人民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青阳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运维电话:0566-3223902
皖ICP备2022012329号-1 网站标识码:3417000002
皖公网安备 34170002000042号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