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_足球比分网¥投注直播官网

索引号: 003280140/201502-00144 组配分类: 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市足球比分网办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标题: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0年)》 文号:
成文日期: 2015-02-13 发布日期: 2015-02-13
废止日期: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0年)》
发布时间:2015-02-13 09:45 来源:市旅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前  言

皖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1979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从此黄山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起源地,成为365体育: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规划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巩固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美丽365体育:建设提供示范。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要求,编制本规划纲要。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七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宣城市和安庆市的部分县为核心区。2012年,示范区户籍人口1895.2万人,占全省的27.5%,地区生产总值668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315元和8443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37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超过15574.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264.8万人次。规划期为2013至2020年,重大问题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互动,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365体育: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365体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努力建设美丽皖南、幸福皖南、和谐皖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365体育:梦做出贡献。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美丽365体育:建设先行区。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为美丽365体育:建设提供示范。

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皖南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按照全区域全时空的大旅游理念,强化国际视野、国际标准,打造以山水观光、文化体验和健康休闲为特色的旅游精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示范区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成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365体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弘扬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的徽文化精髓,注重发挥旅游的文化教育功能,增强旅游过程的文化感受和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到2020年,绿色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超过92%,森林覆盖率达到51%。核心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68.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

文化旅游产业显著发展。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超过46000万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体现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核心区文化旅游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

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争取一批重要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入驻示范区;培育5-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示范区综合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体系与国际全面对接。入境游客突破800万人次。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到2020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70000元和28000元。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建成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交通能力、能源保障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12

2020

   

示范区

核心区

示范区

核心区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85

90

9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80

90

95

森林覆盖率

(%)

46.2

66.1

51

68.4

空气质量优良率

(%)

65

70

75

8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379

540.3

>5000

>2200

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

20.6

42.4%

30

50

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

(万人次)

15574.8

8496.6

>46000

>25300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次)

264.8

228.2

>800

>560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214.76

60.71

1000

500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2

5.2

5

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29.9

37.4

42

4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3315

19598

>70000

>68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8443

7489

>28000

>28000

第二章  空间布局

依据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禀赋、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核心区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过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发展格局

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充分展示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商文化、文房四宝、徽菜、徽茶等历史文化魅力,保持徽州文化的完整性,推动徽州文化与青山秀水、美好乡村联动,形成以黄山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山水文化旅游圈,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打造成美丽365体育:建设的典范。

“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为节点,将皖南高品位山水风光连为一线,充分展示精、奇、清、秀的特色,联动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组合型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区,培育形成世界级黄金旅游带。

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突出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游轮观光、主题公园体验、健康运动养生等,串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皖江城市及重要景区,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第二节  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旅游产业比重较大的区域。具体包括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池州市的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安庆市的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面积2.83万平方公里,人口533.86万人。该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是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提供生态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严格禁止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核心区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不损害生态产品生产供给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前提下,重点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农(林)副产品生产加工等特色产业。核心区内的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布局。

第三节  文化旅游集散体系

泛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中心。黄山市,充分发挥山水文化生态综合优势,加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徽文化传承创新和展示基地,推动文化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建设,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深入推进黄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稳步扩大试点领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着力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休闲产业基地和会展中心、特色鲜明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池州市,围绕莲花佛国、养生之地主题,发挥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品牌效应,以九华山、杏花村、大愿文化园、升金湖、牯牛降为重点,开发礼佛朝拜、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五大类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佛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

旅游中心城市。宣城市,突出文房四宝、生态休闲主题,充分发挥毗邻苏浙的区位优势,推进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等深度开发,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苏浙皖交汇区域重要中心城市。安庆市,围绕文化古城、黄梅之乡两大特色,以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养生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开展群众文化和参与性艺术文化活动,打造链接武汉经济圈的桥头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芜湖市,围绕欢乐体验主题,以高技术主题公园集聚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打造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马鞍山市,围绕运动健康休闲主题,强化休闲功能,做足山水文章,展示文化品位,美化休闲环境,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与运动健康休闲产业相配套的新型业态,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运动健康休闲和山水园林城市。铜陵市,围绕生态山水铜都主题,壮大铜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塑造集历史文化、地域特产和自然环境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特色,建设成为世界铜都和全国著名青铜文化旅游城市。桐城市,围绕活力文都主题,深入发掘桐城文化底蕴,加强资源整合与保护,塑造特色景观,培育城市品牌,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链接合肥经济圈的南部门户城市。

旅游节点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显著提升节点城镇的旅游服务承载能力。培育特色县城,壮大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强县。建设特色街镇,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完善配套服务,提升街镇旅游功能,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建设黄山汤口镇、屯溪老街,池州九华镇,宣城水东镇,芜湖陶辛镇,马鞍山采石镇,铜陵大通镇,安庆孔城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名镇(街区)。

第四节  重点旅游景区

优化精品景区。按照大规划、大营销发展思路,强化现有国家5A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旅游景区,成为示范区的核心增长点,带动皖南旅游快速发展。

提升优势景区。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多渠道推进,提升现有4A旅游景区开发水平,成为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文化科技含量高、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与国际通行管理和服务接轨的知名旅游景区,力争更多旅游景区成为国家5A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打造特色景区。合理定位,差异开发,结合示范区山水、森林、温泉、湿地、农业、文化等特色资源和区域功能,打造一批自然观光、运动养生、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等多元化特色旅游景区。

专栏2  精品旅游景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西递宏村等徽州古村落群、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绩溪县龙川风景区、休宁县齐云山风景名胜区、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广德县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太湖县花亭湖风景名胜区、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

第三章  加快建设美丽皖南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全面促进示范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林地保护,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主攻山地造林,加强山区外围丘岗地造林,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推进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江河防护林建设。实施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构建山区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生态修复。加强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河等重要河流,以及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南漪湖等湖泊生态修复,加大沿江、沿湖湿地恢复和崩岸治理力度,加强太白岛等江心洲整体保护性开发,实施“三江四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推进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河岸建设和退田还湖还湿。开展重要河湖和水源地河湖排污口整治,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加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执行保护禁止开发区域的法律法规,增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水土保持功能。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进坡耕地、坡式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实施崩岗治理、山洪沟治理、生态治理,完善小流域坡面径流调控体系,大力防治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推进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敬亭山等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原住民转移搬迁。 

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推广力度,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大力开展城市空气污染防治,实施城市PM2.5监测与控制,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强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建立一批低碳景区景点和绿色环保宾馆饭店。

第二节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培育节能低碳产业,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建设一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宾馆、旅游饭店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第三节  美好乡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重点建设中心村,塑造地域性乡村风貌,凸显徽派建筑与青山秀水相互交融的特色,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强新安江沿岸农村截污工程和垃圾收集系统建设,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环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和农村水电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乡村观光、生态休闲和乡村度假,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加快城郊型森林公园建设,推动城郊森林旅游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强特色产业,做优品牌产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规民约,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专栏3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皖江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沿江岸线综合整治、沿江绿化建设、沿江湿地保护等。

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推进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河、华阳河、长河的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流失治理、水文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预警与监管体系建设等。

重点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太平湖、升金湖、青龙湖、南漪湖、花亭湖、龙感湖等重点湖泊,以及沿江湖泊水环境保护、湿地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

水生态建设。在城镇周边、供水水源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美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城镇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

绿道建设。加快区域、市域和城市绿道以及景观绿道建设,建成以城市绿道为基础、区域绿道为骨架的示范区绿道网络。

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提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等。

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在重要区域地段设置防火宣传牌,建设30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提升森林生物防火能力。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加强对区域内森林食叶害虫、蛀干害虫的防治,全面完成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确保黄山松林资源安全。

古树名木保护。对区内景区景点、百村千幢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重要节点的古树名木加强保护,采取设置保护性栅栏、支架支撑、填堵树洞、防治病虫害等复壮管护措施,以保护树种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美好乡村建设。打造1500个左右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

第四章  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发掘整理文化遗产,探索保护传承新途径,加强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拓展宣传普及新渠道,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丰富皖南文化内涵,提升皖南文化价值,彰显皖南文化魅力。

第一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强化系统性保护。充分利用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和正在推进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契机,全面掌握示范区传统文化资源现状,推进文化遗产申报认定,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名镇名村、大遗址、古村落(古民居)、革命文物、历史档案保护,积极推进皖南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文化遗产地旅客承载量核定及相关管理工作,积极申报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村落补充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支持九华山、天柱山申报世界遗产。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及对历史建筑的维护,提升遗产保护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民生。分类分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培养一批代表性传承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积极开展徽学、桐城文化、佛教禅宗文化等研究,适时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举办徽州文化生态保护、365体育:凌家滩文化等学术论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示、教育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营造全社会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加强载体建设。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文化遗产,不断改善保护条件,加强预防性保护,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加强博物馆、文化馆(站)、图书馆、考古遗址公园、市民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鼓励设立民间专题博物馆。支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扩大365体育:宣纸集团公司、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规模。定期举办365体育:(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优秀品牌文化活动,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地域文化。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关系,全面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研究制定《示范区文物保护条例》、《示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传承人)保护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加强组织协调机制、监测评估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等制度建设。

第二节  文化利用与创新

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深入挖掘并传承徽州文化精髓,强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通过对皖南古村落、古民居、历史文化街区、大遗址等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丰富城市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传习基地的作用,积极利用生产性、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产品,建成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体验为内容的新型文化旅游景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贸、旅游结合。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物发掘、鉴定、修缮、保护、展示,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和宣传教育。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电脑设计图案技术,丰富徽州三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徽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进一步增强观赏性。打造一批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影视、演艺精品力作。

专栏4  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程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综合考虑徽州文化遗产的密集程度、级别高低、濒危状况,重点打造祁门-黟县-休宁县-徽州区-歙县文化生态发展轴、绩溪县-徽州区-歙县-屯溪区-休宁县文化生态发展轴,建设屯溪、歙县、岩寺、呈坎-潜口、万安、甘棠-仙源、西递-宏村、上庄-华阳-伏岭、祁山-历口-渚口九个文化遗产密集区。

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加强安庆、歙县、绩溪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提升工程,推进徽州呈坎、青阳陵阳镇、贵池石门高、东至南溪古寨、绩溪龙川、旌德江村、泾县黄田和查济等一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

重要遗址保护。加强含山凌家滩、潜山薛家岗、皖南土墩墓群、繁昌窑、繁昌人字洞、和县猿人遗址、铜陵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宣州古窑址群等重要遗址保护,推进重要遗址的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和安全防护。

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保护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区红军北上抗日纪念馆、太湖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岳西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等红色遗存,丰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非遗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建设徽墨、歙砚、宣纸、宣笔、徽州三雕、望江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屯溪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街,芜湖非物质文化博览园、马鞍山民间文化园。提升和规划建设黄山历史文化、池州傩文化、池州秀山门民俗、宣城文房四宝、芜湖铁画、马鞍山古床、365体育:(铜陵)铜文化、黄梅戏、桐城文派、安庆掐丝珐琅青铜工艺等博物馆。

第三节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徽派建筑。在维护区域整体建筑风貌、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系统制定徽派建筑标准,加强徽派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建设,加大徽州三雕的开发和古典建筑构件的生产,促进徽派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向国内外输送多元化的徽派建筑产品。

徽菜徽茶。加大传统徽菜的挖掘整理和新徽菜的研发创新,打造徽商大宴、徽宴十八碗等徽宴品牌,培植若干徽菜骨干企业。实施徽菜推广计划,在重要城市开设徽菜连锁店。加强茶文化的研究创新,提升徽茶品牌形象,丰富茶艺形式,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实施徽茶“走出去”战略,开发适应国际消费需求的世界名品。

黄梅戏。扶持黄梅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的精品生产,加大黄梅戏音像制品的推广、销售,促进黄梅戏与黄山旅游的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持区域内徽剧、傩戏、目连戏等特色演出,繁荣多剧种演出市场。

文房四宝及旅游工艺品。巩固徽墨、歙砚、宣纸、宣笔的现有品牌,加强新材料研发,注重从单纯的使用功能向收藏鉴赏功能转型,发展“大师经济”,推动柔性生产。配套发展文房雅玩及旅游工艺品生产。组建区域文房四宝协会,推动行业自律。

艺术体验与交易。依托黄山、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秀美风光,规范、提升西递、宏村、查济等艺术写生基地的功能,构建全国艺术类高校营销网络,做大皖南艺术写生业。推进黄山百佳摄影点和池州、宣城等摄影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摄影产业。加强区域联动,做大油菜花摄影旅游及皖南秋色摄影旅游等品牌,引进高端摄影赛事,延伸摄影产业链。发展艺术产品交易产业,建设365体育:书画、徽州文化工艺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品鉴拍卖市场。

第五章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依托皖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皖南文化旅游大发展。

第一节  特色旅游产品

强化整体开发利用,以观光旅游为基础、文化旅游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打造与皖南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相匹配的产品体系。围绕生态优势,促进旅游开发与医疗、保健、生态有机结合,培育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围绕特色文化,推动文化集中展示,培育一批戏曲演艺、饮食茶艺、文化节庆、名人文化、红色遗址遗迹等旅游产品。围绕体育市场,合理规划布局太平湖水上运动、黟县山地车训练、石关国家体育训练等一批体育产业基地,积极举办各类国际大型赛事活动,打造具有皖南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培育一批体育健康休闲产品。积极发展自驾旅游,合理建设自驾车宿营地和房车基地,科学规划自驾车环线。培育发展主题游乐、修学科考、摄影写生等其他旅游产品。

专栏5   特色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原始森林科考探险、生态河流漂流、湿地科考观光等。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城市度假、乡村度假、乡村观光、农庄休闲、康体养生、高山避暑养生等,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戏曲演艺产品。黄梅戏、徽剧、傩戏、皖南花鼓戏、青阳腔、目连戏、岳西高腔、当涂民歌、皖南民间故事说唱等,富有皖南风情的音乐会、舞台剧、戏剧、演唱会、实景演出等。

饮食茶艺文化产品。徽菜、九华佛斋、皖江时尚菜系、江鲜宴、潜山皖菜等饮食文化产品,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池州雾里青、岳西翠兰、涌溪火青、敬亭绿雪等茶产品,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等茶文化产品。

工业旅游产品。铜陵国家矿山公园、马鞍山国家矿山公园、芜湖奇瑞汽车、马鞍山蒙牛乳业、安庆华茂纺织、宣城宣纸文化园等。

名人文化产品。戴震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胡氏宗祠、胡适故居、胡雪岩故居、宣城梅溪公园、独秀园、父子宰相六尺巷、邓稼先故居、赵朴初故居、王稼祥故居、诗仙李白皖南游踪、霸王祠以及领袖故里等。

红色旅游产品。红军、新四军革命旧址参观教育、修学旅行等。

体育健康休闲产品。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赛车、武术、马拉松、铁人三项、赛马、漂流等。

第二节  市场主体

旅游开发企业。依托现有实力较强的旅游开发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促进综合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和上市公司。鼓励和引导中小旅游开发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富有特色、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中小旅游企业,创新经营业态和商业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力争到2020年,年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的旅游开发企业数达到20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旅游开发企业数达到10家。

文化企业。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组建一批综合性文化集团(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文化主体和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演艺、动漫、影视、新闻出版、旅游文化商品生产等专业性文化企业。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示范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力争到2020年,年经营收入超过1亿元的文化企业数达到100家,其中超过5亿元的文化企业数达到15家左右。

旅游饭店。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饭店业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集团和著名酒店管理品牌,推进高档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品牌化运营。加强对城区、旅游景区老旧饭店的提质改造,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青年旅馆、文化主题酒店、乡村旅馆、汽车旅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和房屋租赁经营。力争到2020年,示范区星级酒店数量达到400家,其中4星级以上200家。

旅行社。推进旅行服务行业管理改革,重点扶持和培育发展若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品牌优势突出的旅行社。推进旅行服务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打造旅行社集团。鼓励中小型旅行社创新经营模式,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落实支持旅行社的配套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力争到2020年,示范区旅行社数量达到700家,其中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5家。

农家乐及其他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卫生达标和规范化服务,支持特色突出的地区建立统一的农家乐品牌。着力提升森林旅游人家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具有皖南特色的森林旅游品牌。力争到2020年,示范区星级农家乐达到1600家,其中4星级以上达到400 家,森林旅游人家达到300家。

第三节  旅游管理与服务

旅游规划管理和法治建设。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注重与已有规划的衔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留足空间。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配套地方法规。

旅游市场管理。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支持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区域自律功能,推进旅游产业健康运行和旅游服务质量提高。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出更多的旅游惠民产品和优惠措施,制定针对老人、学生、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等的特殊政策,进一步发挥旅游在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统筹考虑市民与游客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更充足的旅游便民设施,促进设施共享。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推动集游客流量预警发布、即时投诉服务、电子合同签订、游客在途即时服务等功能的旅游综合电子商务服务。科学规划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城区、交通枢纽、集散中心、换乘点及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的交通引导标识,构建规范、简洁、实用、国际通行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提升工程。

旅游信息服务。整合旅游公共信息资源,扩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形成覆盖不同人群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旅游路线和机场、车站、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景区等公众场所的通信设施建设,扩大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强化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现代旅游中的运用。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建立集管理、服务、展示、经营为一体的开放式旅游信息平台和终端体系,推动旅游便利化。推动旅游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优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架构,完善公众旅游投诉和评价反馈渠道。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等,对重点文物资源实施动态监控保护。建设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设立示范区门户网站,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区域旅游在线服务平台。

旅游安全服务。强化旅游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法规制度,加强科技应用和手段创新,完善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强化旅游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预报预警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升级完善旅游服务场所防范系统、自驾车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队等,构建旅游应急救援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检疫防疫体系,确保示范区旅游饮食、饮水安全。加强旅游保险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建立涵盖酒店、旅行社、航运、高危险性旅游项目等全要素旅游保险系统。

第四节  旅游国际化

旅游产品国际化。适应国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国际先进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引进国际优质资本和智力资源,采取国际通行开发方式,进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名山名湖名城旅游线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针对特定市场的佛文化旅游、国际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自行车旅游、养生旅游等旅游产品质量,提高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建设适应国际游客需求的西餐厅、特色旅馆、酒吧娱乐设施,培育若干国际旅游社区。

服务标准国际化。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动更多企业开展ISO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开展文化旅游综合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快制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质量、旅游信息、旅游安全、旅游卫生、旅游环保等领域的标准,推进示范区公共旅游标识的国际化、标准化,参与制定旅游标识国家规范和国际规范。

市场营销国际化。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企联动的国际市场拓展机制。建立健全以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国际旅游营销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和产品营销网点。建立并完善旅游网络营销国际平台,将皖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链接到主要客源国(地)重要旅行商的网站,推动示范区旅游信息与国际接轨。利用国外著名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等平台,积极推介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与国外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方式,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专项市场开发,重点与日韩等主要客源国的大企业、会奖旅游公司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日、韩等国商务会议、奖励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支持黄山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开辟、加密国际和地区间航线,开发培育与国内重点国际旅游目的地间的航线,进一步拓展国际游客来皖通道。

文化旅游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合作与分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国际体育组织、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国际友好城市、友好景区的合作,利用中美、中德省州交流合作平台,在引资引智、市场开发、教育培训、体育赛事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在示范区开展合作项目。强化与东南亚、欧美、俄罗斯等主要客源地旅游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媒体、华文媒体、旅游文化经营商的战略合作,邀请海外重点客源地旅行商、媒体到皖南进行深度访问和交流。按照相关规定申报举办365体育:(黄山)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打造示范区国际合作平台。

第六章  积极推动区域合作

推动区域资源保护开发、基础设施、市场营销一体化,着力加强与省内外文化旅游板块的联动发展,形成区域一体、部门联动、品牌共创的良好发展局面。

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发展

资源保护一体化。完善“三江三湖”等重点干支流、湖泊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跨流域环境污染处置能力,统筹规划沿江沿湖重大环境基础设施,推动流域联合减排。强化生态屏障建设,共同加大对沿江和沿湖湿地保护,提升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山区的生态功能。加强旅游资源空间管制,以河流、湖泊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为重点,统筹旅游开发区域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对生态脆弱的重要旅游文化景区,统一实行游客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制度。

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示范区各市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对接,协调跨市基础设施的线路、标准及建设进度,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协调推进、共同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协作机制,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强化枢纽和运输通道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统筹安排区域内电力和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体系。统筹考虑示范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过境水量和上游废污水排放的统一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和保障体系。共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标准对接、服务同质。

市场营销一体化。构建示范区旅游营销联盟,建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和航空公司、景区景点、度假区联动营销机制,共建共享示范区区域品牌。围绕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联手整合各类营销资源,全面创新旅游文化营销模式,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文化宣传营销体系。探索旅游专卖营销模式,逐步在国内外重点客源地联合设立营销机构。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消费特征,创新营销手段,有效组合人员推销、广告宣传、网络营销、活动营销、节庆营销、影视推广等多种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效果。

第二节  省内区域联动

合肥经济圈。有效发挥合肥市对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服务作用,推进快速通道建设,打造环巢湖生态旅游品牌,强化产品组合、客源交流、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将合肥市打造成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客源地和中转站。加强六安市与示范区重点城市的资源整合,打通南向和东向快速通道,将六安大别山区建成与示范区密不可分的旅游联合体。发挥滁州市区位优势,加快大琅琊旅游区和凤阳明文化主题城市建设,扩大与示范区客源互送规模。

皖北地区。以历史文化为重点内容,以黄淮风情为主题形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形成历史文化体验和民俗风情体验两大主打产品,构建中原地区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目的地,与示范区山水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互补,成为沟通示范区与中原经济区旅游的桥梁。

第三节  省外区域合作

深入推进与沪苏浙旅游分工合作,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平台。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发展,合作开发长江黄金水道,联手打造一批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推动芜(湖)马(鞍山)与南京、黄山与杭州、池州与九江、宣城与南京和杭州、安庆与武汉、铜陵和鹰潭等旅游城市联动发展。以徽文化为纽带,推动与江西景德镇、上饶等周边地区旅游共同发展。继续扩大对港澳台开放,加强与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原经济区、珠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广西、海南等交流,广泛开展政府间、企业间跨地区文化旅游合作。

第七章  联动发展相关产业

打破文化旅游产业传统边界,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观光农业加快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黄山机场、九华山机场、沿江港口等物流平台作用,积极发展临空型和临港型物流经济,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会展业,以黄山、芜湖等城市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设施一流、功能性强的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会展接待和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会展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依托皖南丰富的文化和雄厚的研发实力,以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工业设计、咨询策划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商贸功能,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推动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构建多层次商贸体系。

专栏6  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物流业。黄山市高铁新区现代物流园区、黄山海宁国际物流园区、池州站前区现代物流区、池州远航港口物流园、宣城双桥物流园区、宁国现代物流园、芜湖安得物流园、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马鞍山港口物流基地、马钢现代物流园区、铜陵横港物流园区、安庆皖江农产品物流基地等。

会展业。世界徽商论坛永久会址、黄山市雨润国际会议中心、池州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宣城国际会展中心、马鞍山国际会展中心、芜湖市博览中心、铜陵国际会展中心等。

商贸服务业。屯溪老街服务业集聚区、黄山银蝶湖现代服务业基地、黄山旅游商品集散基地、池州旅游商品集散基地、九华山水墨安徽购物基地、365体育:文房四宝及365体育:书画交易中心、铜陵台湾风情文化商贸城、安庆旅游商品集散基地等。

文化创意。黄山徽文化产业园、黄山市蓝猫动漫基地、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第二节  绿色低碳工业

加快推动示范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低碳化,依托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培育壮大汽车、装备制造、家电、节能环保、材料等优势产业,提升产品制造水平。以奇瑞汽车、三安光电、铜陵有色等企业为骨干,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打造汽车、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产业等基地以及一批在全国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文化用品等文化制造产业,游艇、房车、越野、潜水、高尔夫等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皖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战略支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三节  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示范区乡村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以妥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特色产品生产、农艺展示与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积极扶持生态型种养殖业和现代林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田园观光、农业采摘、农事体验、民俗观赏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形态。

第八章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适度先行,加快完善示范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示范区可进入性和便利性,形成对示范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一节  综合交通体系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主通道建设。以加强示范区与周边地区联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四纵三横”综合交通通道。重点推进跨区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项目建设,着力消除省际、区际间断头路。完善区域机场布局,扩大航空运输覆盖。整治长江干线、芜申运河航道,提升港口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发挥水运优势。

完善区域内综合交通网络。完善连接区域内节点城市、县城、主要景区、重点乡镇的交通网络。实现快速铁路联结所有省辖市,普通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镇,所有县城通达高等级公路,重点旅游乡镇基本实现四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以黄山、芜湖为重点,强化区域内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推进综合交通客货枢纽场站建设,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促进跨江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设施。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打通主干通道通往景区的连接通道,加强景区景点内部道路建设。在主要旅游城市和大型度假区,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完善登山道、自驾车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完善景区停车场地、设施,加强示范区交通安全规划,完善旅游道路特别是临水、临崖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水上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在长江沿岸或水运资源丰富的城市,建设兼顾旅游需要的客运码头。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逐步延伸至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推动旅游相关设施建设,发展通用航空。

专栏7  交通网络建设工程

四纵三横综合交通通道。四纵:商丘—杭州(合肥—宣城—杭州)、北京—台北(合肥—黄山—福州)、济南—广州(六安—安庆—景德镇)、上海—成都(合肥—安庆—九江)。三横:沿江通道、杭州—黄山—景德镇、南京—宣城。

铁路。客运专线:黄山至杭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双线)、合肥至安庆(池州)至九江等。城际铁路:天柱山至安庆至江南集中区至九华山至黄山至金华、南陵至繁昌至芜湖至江北集中区、南京至宣城至泾县、扬州至马鞍山至巢湖、宁国至临安等。普通铁路:庐江至铜陵、六安至安庆至景德镇、马鞍山至和县至无为至铜陵北至枞阳至安庆、铜陵至南陵至宣城等。城市轨道交通:马鞍山、芜湖、安庆城市轨道骨干线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旅游轻轨,铜陵现代有轨电车等。

公路。高速公路:扬州至绩溪(含黄山区连接线)、济南至祁门至婺源、武汉至岳西至溧水、北沿江、芜湖至黄山、黄山至千岛湖、申嘉湖宣等高速公路等。 

干线及旅游公路:全面改造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加快主要风景区旅游公路连通工程。

机场。新建芜湖(宣城)机场,研究迁建安庆机场,推进黄山机场改造,新建马鞍山、岳西、宁国、泾县、无为、芜湖县、九华山等通用机场。

水运。长江干流、合裕航道、芜申运河等;马鞍山郑蒲港、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安庆港长风港区二期、池州港江口港区三期等。

过江通道。马鞍山慈湖长江大桥、马鞍山九华路过江隧道、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芜湖城南过江隧道、铜陵开发区过江通道、铜陵横港过江隧道、池州梅龙过江通道、池州江口长江大桥、安庆长江二桥等。

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在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重点城市客站,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依托芜湖、铜陵、安庆等沿江港口,加快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

第二节  水利和能源保障体系

强化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长江干堤维护和管理,统筹河道与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完善城市和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减灾体系,全面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合理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支持风资源较好的区域建设一批风电项目。支持发展余热、余压、余气等发电,适度发展支撑性火电项目。多元化开发利用天然气,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试点。全面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智能电网,持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成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在沿江适宜地点再开工建设1-2座煤炭储配中心。加快原油、成品油支线管、天然气管网建设,力争实现所有市县以及重点镇管道供气。适时开发宁国等地页岩气。

专栏8 水利和能源重大项目

长江及中小河流治理。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崩岸治理,加快沿江城市河段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华阳河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前期工作,分类治理沿江洲滩圩。加快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

城市防洪。完善芜湖、安庆、池州、马鞍山、铜陵、黄山、宣城等重点城市、江南、江北集中区、重点县城和重点镇防洪减灾体系,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水库建设。建设下浒山、月潭、牛岭、扬溪源、汤村、粮长门、双溪、洪家岭、郎源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

防洪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国家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建成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级行政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开展重点山洪沟治理试点。

农村水利。实施广丰圩等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青弋江、花凉亭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下浒山水库灌区、港口湾水库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等工程。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建设绩溪、宁国、西邢冲、天湖、桐城、岳西等抽水蓄能电站。

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安庆等沿江煤炭储配中心;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南变扩建工程;500千伏铜北、广德、涓桥、伯阳、墉桥、永丰等输变电工程;天湖镇—宁国—黄山、池州—铜陵、芜湖—江北集中区—和县天然气支线;仪征-安庆-九江原油管道(安徽境内)、安庆-合肥成品油管道。

第三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示范区旅游环境,增加吸引力。统筹城乡供电、供水、排水防涝、燃气、通信、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坚持一次性综合投入。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时,积极推行地下综合管沟建设。加大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重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提高城镇供水能力。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消防、抗震、气象、人防等领域的安全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

第九章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构建与示范区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平安皖南建设,为文化旅游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节  民生建设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完善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把扩大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收入作为衡量示范区建设成效的首要标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发展高效农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加强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文化旅游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加快发展示范区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文化旅游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发展。采取中外合作等方式,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到示范区探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市县两级传染性疾病监测、监控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快建设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医疗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节  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社会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开展劳动就业、救助服务、养老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多层次社区服务。依法保护流动人口权益,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就业、社保、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加快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景区和重大赛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城乡公安消防安全管理和灭火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城乡消防安全条件。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组织社区居民和游客开展防火、防灾演练,提高居民对公共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加快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旅游客运企业安全监管,规范旅游包车运营管理。严格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

专栏9  社会事业重大工程

公共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工程,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和文化旅游特色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校人才建设。

公共卫生。重点支持市县两级综合医院、县疾控中心,县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卫生信息化系统、卫生监督体系、精神卫生体系、职业卫生防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景区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等工程。

公共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

公共体育。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建设体质监测站,建设一批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支持皖南(芜湖)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建设。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城市社区服务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城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统一规范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鼓励先行先试。支持示范区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配置、金融改革与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区域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为推进美丽365体育:建设积累经验。

优化政务环境。鼓励各市政府推进职能整合,构建有利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大部门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加快发展各类市场导向的行业协会。建立示范区高层协调机制,淡化行政区域界线,统筹文化旅游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标准制定、市场营销,形成合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清除准入障碍,鼓励非公资本以兼并重组、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进入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示范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空间。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司法行为,探索建立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法治环境。

第二节  完善支持政策

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扩大面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地方政府设立示范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重点旅游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特色旅游城镇、乡村及旅游景区开办网点并增设银行自助设备。深化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通过融资担保为旅游企业增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示范区提供符合文化旅游特点的金融产品。研究设立旅游文化特色分支机构,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积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示范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的合作,加大对示范区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地开展股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采矿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研究探索经营性物业、农产品经营权、景区经营权、门票抵押权等融资实践相关问题。利用现有资源争取保险资金直投,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养老社区建设。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示范区围绕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设立大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跟进。规范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整合资源,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平台公司投融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股权产权交易机构,开展以文化、旅游、生态、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股权产权转让交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及省区域性股份转让市场挂牌,发行企业(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土地政策。在产权明晰,保护权益的前提下,深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统一部署,探索增减挂钩指标合理使用范围。支持在科学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对列入示范区规划内的旅游文化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和必要配套基础设施用地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积极探索建立旅游文化产业用地新机制。支持开展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流转试点,支持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项目采用约定用途、控制使用条件,并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的方式取得土地。

环保政策。研究将示范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适时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化生态补偿考核指标,扩大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规模和范围。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土地复垦实施监管。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等生态补偿。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鼓励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等。支持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创建一批示范基地、示范企业。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编制出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支持在示范区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闻出版产业,在新闻出版资源等文化旅游宣传资源上给予倾斜。积极支持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机场、九华山机场设立免税商店。支持示范区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允许示范区结合资源特色,规范建设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支持示范区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和体育品牌赛事。支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支持孔子学院设立徽文化课程。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积极探索与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定向合作,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动文化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性培训,鼓励旅游企业利用国内外优质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开展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文化旅游人员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培养一批金牌导游员。推进文化旅游人才市场建设。

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物质和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以美好的事业吸引人才,以良好的服务留住人才;充分利用示范区环境资源优势,吸引旅游管理领域领军人才,在住房补贴、财政补贴、子女入学和就业、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吸引高端管理人才。

塑造名家大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实行政府扶持政策。遴选扶持一批德艺双馨、影响广泛的文化领域杰出人才,资助一批重点项目、重要演出、重点专著,支持开展创作研究和文化交流。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第四节  加强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发展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各市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抓紧推进相关项目实施。制定示范区建设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示范区建设目标完成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切实把考核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做好规划实施,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会同安徽省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制定本部门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政策实施、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