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主城区石台路与惠春路交叉口(金融大厦西侧)的滨江幼儿园。记者 张延鹤 摄
走在池城大街小巷、广袤农村,记者试着探寻人们的生活又有哪些新变化。
有人说,居住多年的老小区变新了,生活环境更舒心了;有人说,现在就医很方便,不用再东奔西走了;有人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日子充满了奔头;还有人说,屋前的那座老桥重修了,孩子过年回来,新车可以直接开回家了……虽然每个人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大家的一言一语共同描绘出了池州民生“最美底色”。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百姓福祉,扎实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加快办好一桩桩暖民实事。
投入“真金白银”,谋民生之利
“见习不仅能增长工作技能、增加生活阅历,每个月还能拿到一笔补贴。”近日,记者在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五溪山色大酒店见到汤慧珍时,她正在客房忙碌,回忆起自己的见习经历,她满脸笑容。
家住青阳县蓉城镇云山村的汤慧珍大学毕业后,前往县就业中心窗口咨询档案回户籍地相关事宜时,被一则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的宣传信息吸引,经过工作人员讲解推荐后,汤慧珍进入酒店见习,后因表现优异,成功通过考核转正。
从毫无经验的“小白”到业务熟练的“小明白”,汤慧珍的故事是我市不断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真实写照。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池州一直在行动: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见习补贴182.36万元,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413万元;城镇新增就业759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4元,同比增长8.1%……
着眼“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入、一项项改革渐次推进,顺应百姓期盼、厚植民生福祉。
——聚焦“幼有善育”,扎实推进“安心托幼”行动,多渠道增加公办普惠学位供给,构建普及、普惠、有质量的托幼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所,新增托位540个,让部分幼儿家长面临的“入园难”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聚焦“学有优教”,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组织全市10所学校与上海市松江区10所优质校结对共建;推进35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聚焦“住有宜居”,持续深化无物业住宅小区管理,实施便民停车行动,稳步推进城市危旧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停车位12773个,2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全部开工,市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
——聚焦“病有所医”,建立社区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家门口”就医更方便。
……
据统计,去年我市民生支出增长11.8%,占财政支出的83.5%,今年上半年持续保持80%以上的民生支出占比,在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只增不减,用“真金白银”真正守住民生承诺。
聚焦“急难愁盼”,解民生之忧
天色渐暗,路灯亮起,主城区湖心路与长江南路交口游园热闹起来。散步养生、遛娃娱乐、打球运动……曾经杂草丛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休闲娱乐的健身好去处,市民们在此尽享“家门口”的惬意时光。
“以前小区周边没什么玩的,每次只能带孩子去别的地方玩,要走很远的路。”家住主城区和谐公馆小区的周兵云有着切身感受,如今走出家门,5分钟左右就能到达游园,给他和家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既能带孩子玩耍,又能亲近自然,两全其美。”
据统计,2023年我市完成建设口袋公园8个,新增便民座椅295个,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休闲好去处。与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相得益彰的是,池城各大公园的公厕也如数更新,让群众“方便”更舒心。
“干净、明亮、没有异味,用着舒心多了。”“用智能管理平台就能看见厕位和公厕环境情况,很方便。”……近日,在主城区三台山公园内,市民们对改造后的公厕称赞有加。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工作人员刘杨告诉记者,目前主城区共有公厕67座,今年计划新建花溪路等公厕3座,升级改造港口等公厕8座。
便民出行,是群众关注的“大民生”。今年4月,在贵池区龙舒路与屏风路交口,一座140米长的人行桥建设完毕,横跨清溪河两岸,为周边2800余户居民带来了福音。“上班和接送小孩终于不用绕远路了!平时还能在桥上溜达。”市民陈明孝高兴地说。在农村,加快建设中的四好农村路,也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产业路、幸福路、连心路。“现在村里的路修得很好,来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石台县大演乡新联村村民严纲叶把家里的一部分房间改成了民宿,一年仅接待游客住宿一项,收入就有3万多元。
看病贵不贵、难不难、方不方便?一直是群众心中的“急难愁盼”。在池州,这样的难题正在加速化解。近日,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上海知名专家工作室门口,患者们携带着病历资料早早排起了长队。“不用辗转去大城市,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市民游俊春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邀请沪苏浙发达地区知名专家来池跨城坐诊、远程医疗会诊成为群众身边常见的事。
此外,我市还聚焦基层,补足医疗资源短板;主动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和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工作;组织实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行动……“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互联网医院3家,9家公立医院实现就医全流程‘一码通行’,1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供查验结果网上查询,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通‘互联网+护理服务’。”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表示,一大批健康惠民实事不断实施,切切实实守护住群众“大健康”。
近年来,全市上下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摸清“有什么、缺什么”,研究“补什么、如何补”,把一件件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去年,我市10项暖民心行动和省定50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切实把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兜牢民生底线,办民生之事
“黄田村苏达明户存在较大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贵池区梅村镇民政所工作人员在一组医疗费用数据中发现这一情况,高度重视。经上门核实发现,苏达明身患尘肺病、甲状腺瘤等多种疾病,近年来辗转池州、合肥多地治疗,生活困难,符合办理农村低保条件。梅村镇民政所当即帮助他办理了申请救助手续,不久之后,苏达明开始享受低保救助。
“我现在享受特困人员供养金,村医定期上门给我检查身体,吃饭去老年食堂,衣食住行都不愁。”在东至县洋湖镇洋湖村,五保老人查正发对“一户一办法,‘兜’住困难群体”的服务赞不绝口。
让救助更有力度、识别更有精度、帮扶更有温度。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通过改变以往“人找政策、单方求助”的传统模式,探索“政策找人、综合施救”新方法,建立主动发现机制,让更多需要被帮助的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政策找人’打通了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米’,兜底民生保障更精准、更有温度,困难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芸芸表示。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纳入低保272人、特困人员54人,临时救助146人,新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及支出型困难家庭人口53人,纳入“物质+服务”救助范围的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2.58万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卫生清洁等服务救助47万人次,切实守住民生保障“底线”。
托底保障,既要有精心的物质帮助,也要有暖心的精神关怀。“这里每天有护工帮忙收拾整理房间、送水送饭,不仅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陪我们谈心,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年68岁的蒋作林是石台县小河镇的孤寡老人,因中风生活无法自理,在石台县小河镇专业护工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过上了舒心的生活。
民生保障有力度,幸福生活有温度。伴随着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一幅民生幸福画卷正在池州大地徐徐展开。
新时代新征程,池州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健康池州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继续投入、持续发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