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365体育 > 专题专栏 > 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 > 工作简报

【池州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简报2024年第33期】安徽“双创汇”走进池州暨池州市人民政府——安徽工程大学校地合作活动举行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07 08:30
[字体:]

10月9日,安徽“双创汇”·走进池州暨池州市人民政府—安徽工程大学校地合作活动举行。市委书记朱浩东,安徽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宏,市委副书记、市长贺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武海峰,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凤权,芜湖市政协副主席、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陆峰,市领导史孺牛、廖强、曹霞等出席开幕式。

朱浩东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近年来,池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万马奔池”人才计划,聚力布局“科创飞地”,积极寻求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努力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安徽工程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工科特色明显,创新资源丰富,双方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希望双方进一步完善沟通、联系机制,在加强产业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度对接、携手并进,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合作成果,积极打造校地合作典范。恳请省科技厅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池州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工作,助力池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我们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流创新生态,为各类人才在池州创新创业提供坚强保障。

张志宏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安徽工程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他表示,池州市的产业布局与安徽工程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契合,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我们将以此次签约合作为契机,聚焦半导体、纺织服装、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科研平台等优势,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池州落地转化,携手开创校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局面。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常态化协同联动,接续写好校地合作大文章,为全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实现“六个新提升”、做到“六个当先锋”贡献更多校地力量。

武海峰表示,2023年以来,省科技厅精心谋划安徽“双创汇”活动,旨在聚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科学家创业和企业家创新,精准匹配科研供给与企业需求,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已成为省市联动推进科技成果汇聚、对接、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活动,池州市委、市政府和安徽工程大学做了精心准备,项目质量高,活动内容丰富,希望双方深化对接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开幕式上,为安徽工程大学有关专家学者颁发了池州引才顾问证书;池州市人民政府与安徽工程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分别与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签订了共建“功率器件芯片产业创新研究院”协议。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专题报告、科技成果路演、企业技术需求路演、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等专项活动。

 

【专班工作】

10月17日-30日,市营商环境办调度推进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办理工作。

10月25日-27日,市营商环境办做好新兴产业招商引资落地统计监测相关准备等工作。

10月28日-30日,市营商环境办会同市投资促进局以及第三方机构赴有关县区开展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实地核验。

10月30日,市营商环境办赴县区督导营商环境有关工作。

 

【县区动态】

东至县:打通“四个一公里”

助推法治营商环境再优化

 

近年来,东至县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充分发挥法院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助力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打通为企司法服务“最先一公里”。县法院建立健全法企联动机制,依托“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组织入企开展“点单式、案例式”法治“体检”活动,助力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落实院长约见企业家、走访企业制度,积极回应企业司法需求。今年以来共走访企业10余家,深入企业开展普法宣传、法治讲座20余场次,召开企业司法需求座谈会5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300余次,协调解决涉法涉诉问题26个,助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畅通涉企纠纷化解“最快一公里”。扎实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常态化推进跨域立案、电子送达、在线保全、视频调解等诉讼服务,依托“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企业解答咨询150余次,为企业进行网上立案183次、在线诉讼保全180余次。建立企业司法需求快速响应机制,畅通涉企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扎实开展诉前调解、诉中调解,推动涉企案件全员全流程调解,加大判后答疑、财产保全及督促履行等工作力度,推动涉企纠纷一次性实质化解。今年以来,涉企案件中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773件,占比69.08%,平均审理时间21.28天/件,成功将187起涉企纠纷化解在诉前。

探索挽救困企难题“最优一公里”。持续深化破产府院联动,召开破产府院联动工作会议2次,共商破产处置中涉及税务减免、不动产容缺登记、破产资产处置等难点堵点问题。发挥破产审判市场出清和重整救治作用,加大对有挽救价值企业的保障力度,积极通过破产预重整、重整(和解)等程序有效整合资源,帮助企业涅槃重生,释放市场要素。今年以来,东至法院共新收破产案件32件,审结21件,重整和解成功6件,推动18户“僵尸企业”依法有序退出,盘活闲置资产3000余万元。

解决企业生存发展“最难一公里”。聚焦拖欠企业账款等案件,部署开展“徽动执行”之护航发展专项行动,在全县十五个乡镇开展拉网式集中行动5次,为企业执行到位案款5490万余元。持续落实“执行110”机制,畅通24小时报警电话,全年全天值班值守,做到“有警必接、出警必快”。秉持善意文明理念,依法对被执行企业慎用强制措施,妥善运用“活封”“活扣”“宽限期”“预处罚”等措施,为被执行企业进行信用修复6次、解除失信“黑名单”11户,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暂时资金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全力促成被执行企业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帮助困境企业渡过难关。

 

青阳县:强化数智赋能护航阳光交易

 

今年以来,青阳县强化数智赋能,创新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探索投标实名认证,积极推介惠企政策,促进阳光交易。1-8月,全县完成公共资源交易865项次、交易金额达14.04亿元。

助力评标提质增效。开发暗标评审工具,评标系统自动对评审得分进行检测、预警,隐藏投标人信息及商务报价情况,有效规避专家打“人情分”现象今年以来,共4个项目实现暗标评审。开发智慧评标工具,减少评标人工干预,实现智能快速评审,已完成数字化快速评审项目50个,每个项目节约评审时长约150分钟。创新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实现评标评审前,项目实施主体不知专家何地评,专家和交易中心不知评何项目,着力解决专家与企业串通、被围猎、打“人情分”等影响评标结果问题,今年以来,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4宗。

实现交易阳光透明。探索实行投标实名认证,投标企业在招投标文件下载、上传、开标、询标等关键环节进行人脸识别实名认证,解决投标过程中“谁在投标不知道、参与投标不知情、怀疑违法无证据”的问题,为公安机关打击围串标等违法行为提供有效线索,进一步净化招投标市场今年以来,共有54宗房建、市政、公路项目实行实名制投标。开发公平竞争审查工具,实现错敏词、负面清单检测及招标文件范本比对“在线检”功能和预警提示,为防范招标文件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有54个项目实现招标文件“在线检”。

推动服务便捷高效。全面推行非现金形式缴纳各类保证金,鼓励招标人差异化收取投标保证金。在全面取消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后,从今年3月1日起,全面停收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对政府投资项目以外的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和非依法必须招标项目,鼓励取消投标保证金截至目前,全县共免收223个项目投标保证金。编制见证服务事项清单,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建立容缺受理机制,规范隔夜评标服务流程,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供给。今年以来,提供延时服务51次,隔夜评标服务10次,四大类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评价满意度100%。

    

【部门传真】

 

市发展改革委: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嵌入车芯协同、整零协同体系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创优产业发展生态,加快融入全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8月,全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营收同比增长43%,位居全省前列。

        优化空间布局。聚焦汽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汽车电子和功率器件等三大重点领域,重点支持集中区、青阳县建设省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生产基地,贵池区建设动力电池梯次规模化循环利用产业园,东至县建设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新材料生产基地,推动经开区半导体战新基地加快车规级芯片研发布局。

        强化招商引资。加强对省内整车企业缺项的研究,持续优化调整招商图谱和招商地图,瞄准产业空白和发展短板,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引进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电控及配套软件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192.55亿元,坤泰新能源动力变速箱项目、中科慧眼智能底盘项目助力我市汽车“三电”“三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深化产创融合。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创新机构、提高研发投入比例,推荐西恩循环、瑞泰汽车、骏智机电等11家企业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宝镁“超长型镁合金仪表盘横梁支架研发项目”入选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钜芯半导体“车规芯片检测验证平台”入选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工程。

        扩大开放合作。推荐56家企业入驻安徽省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举办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技术产品交流会等供需对接活动12次,做实与省内零部件企业的交流合作。支持重点企业布局海外销售网络,做大出口规模,指导沃侕吉出口新能源场地观光车,持续实施“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组织优拓汽配等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汽车零部件等4个展会,意向订单超80万美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施用地“周转池”制度

精准高效配置项目土地要素  

 

为进一步做好项目土地要素保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施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实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等各类计划指标精准高效配置全市重点项目,目前4个重点项目使用“周转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64亩。

统筹全盘落实。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按一定比例计提纳池,能交易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节余指标和批而未供两年以上工业用地100%纳池,实行全市“一盘棋”统筹落实重点项目保障措施。截止目前,已将2011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及六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44个批而未供两年以上工业地块共计5918亩纳池。

定向保障重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从 “周转池”中灵活调配用地要素指标。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结合全市主导产业布局,将符合“周转池”条件的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类项目等进行筛选,充分发挥“周转池”最大效益,推动用地要素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向招商引资力度大的园区倾斜。

闭环清单管理。各县区、园区可根据项目提出指标需求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在“周转池”中划转相关用地计划指标。分类建立“周转池”指标使用台账,动态管理相关数据,及时编制推送省级以上开发区50亩以上工业用地手册,实行一项目一清单,跟踪项目指标使用情况,对“周转池”中的用地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指标的使用情况、剩余数量等信息,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